李校長是市教育學會的理事長,又是區(qū)政協(xié)委員。他經(jīng)常參加校外社交活動,不可能每天都在校,但學校工作搞得井然有序。
在校時,他經(jīng)常到辦公室同教師談這談那,也不拘形式地與學生接觸,問這問那。交流中,難免會遇到許多具體的要求。例如,物理教研組長提出,實驗器材不足,要求學校解決;一個班主任反映,學生課外作業(yè)負擔過重,望學校采取措施;會計談到學校基建中的矛盾,請求仲裁。對這些,李校長總是說:“我知道了,這個問題副校長在管,你去問他,讓他決定。”“我同教務處談談,讓他們處理。”“我給總務主任說一下,讓他解決。”
一次教職工大會上,李校長念了一份給他的條子:“你是校長,為什么遇到問題不表態(tài),是權不在手,還是處理不了?”念完條子,李校長先感謝寫條子的老師對他的關心,然后明確表示:“我是有職有權的。學校里重大事情的決定,都是由我主持作出的,這就是權嘛!至于執(zhí)行過程中的具體問題和細節(jié)的處理,領導成員有明確分工。因此,我不能隨意表態(tài)。”李校長的解釋,一些教職工仍不贊同,他們認為,領導成員多,應是校長說了算。若兩位領導對一個問題表態(tài)不同,應該聽校長的。由于有這樣一些議論,李校長不在校時,個別領導成員把一些能處理的事也擱了下來。
面對這些情況,李校長除了在領導班子統(tǒng)一認識外,又在教職工中通過各種方式,談了他的看法:校長負責制,不是按校長個人的意志辦事。不按章辦事,校長說的也不能算數(shù)。有的事無章可循,特別是有關改革的事,更不能由校長一人決定。學校中大大小小的事,都由校長決定,都要通過校長,這不叫有職有權,而是個人專權。集體決定的事,校長隨意變更,或者對那些有人分管的事,校長出面表態(tài)處理,不但不能調(diào)動每個人的積極主動性,發(fā)揮才干,而且會養(yǎng)成一些同志的依賴性。
李校長的看法得到領導成員的贊同,但有的教職工還向他提出問題:“這樣說,校長不是‘無為而治’了嗎?”他回答說:“校長應該為他所應管,而不為他所不應管。樣樣抓在自己手中,看似權力大,實質(zhì)是放掉了大權。不把權授給分管的領導,自己成為光桿司令,那才會真正的失權。”
【點評】
國人思維的特點之一是一而二,二而一。具體闡述為事物發(fā)展是陰陽的相互交合,不斷變化。事物是一個對稱的、和諧的、矛盾的統(tǒng)一體。這個統(tǒng)一體是動態(tài)的、辯證的、隨時都會轉化的。這種陰陽交合,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是彼此相互滲透,相互融合。
以此引入到學校管理,則表現(xiàn)為,為官,以不能為能。管理,要識大體棄細務。正如案例中李校長所說的:“校長應該為他所應管,而不為他所不應管。”應管與不應管,是管理上的對應與統(tǒng)一,是陰陽的交合。校長善于“應管與不應管”,才是一個會管的高明校長。
在學校管理中,以權力集散為變量的領導方式有三類:一是集權式,即將權力定位于領導個人。二是放權式,即將權力定位于群體每個成員。三是民主式,即將權力定位于群體,實行多數(shù)裁決原則。
集權式的特征是權力高度集中,突出一把手的中心地位。表現(xiàn)為下屬諸事躬親,否則無效。其長處是組織嚴整,指揮統(tǒng)一,行動一致,效率顯著。其弊端是容易束縛同級副手或下級的手腳,造成下屬被動依賴,壓抑下屬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容易造成上下級的不睦和對立。
放權式的特征是全權悉數(shù)下授,一把手雖仍有干預權,但藏而不用。這種方式雖有利于某些事業(yè)心強、成就欲高、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下級充分發(fā)揮聰明才智和創(chuàng)造性。但這種方式使用不當,易出現(xiàn)組織渙散,各自為政,自行其事等弊病。
民主式的特征是大權獨攬,小權分散。表現(xiàn)為一把手握有重大問題的處置權。其余權力則按職責范圍分授他人,但保留協(xié)調(diào)權、指導權、干預權和最后否決權。其好處是集中了集權式和放權式之長而避其之短。
集權式和放權式,屬于校長不善于“應管與不應管”的表現(xiàn)。民主式,屬于校長善于“應管與不應管”的表現(xiàn)。顯而易見,案例中的李校長的管理方式應屬于民主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主辦 北京國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運維
京ICP備10030144號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1502002811號
版權所有 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