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民素質的提升,現在不少家長在各自領域都是一把好手,而且他們對學校教育,尤其對子女就讀學校的需要大多能積極響應?!凹议L進課堂”也就成為各校課程實施的一種新樣態(tài)。實踐中,從“課堂”到“課程”再到“課程化”,家長資源不斷升級。
1.0版:自由輸入,有課堂
這個階段為初始階段,呈松散型,自由度大,教師和家長都沒有負擔,不用做過多規(guī)劃和編排,只需要家長有一技之長。剛開始,我校也采取這種方式,許多家長積極響應,“英文繪本故事”“數學文化”“認識建筑”……課程琳瑯滿目,為學生的學習打開了一扇窗。起步階段,“家長進課堂”由此入手,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家校合力建設課堂,消除了家長只能在課堂外圍打轉的無奈情緒。
可是,“松散”也給該階段帶來形式大于內容的尷尬局面——時間上,缺乏規(guī)律性,家長授課零散分布在各個時段;班級上,開課次數有多有少,有的班級還出現“零家長課堂”現象;主題上,語言、游戲、科學都有,但零散分布,深度不足。同時,組織過程比較隨意,只要家長有時間、有主題、有意向,學校就可以騰出課堂讓他們參與進來。但是,未經審核的課堂教學質量難以保證。此外,由于家長授課時間未列入計劃,又是班級行為,“大家商量著來”成了課程的基本組織形態(tài),課程的計劃性與嚴肅性面臨挑戰(zhàn)。
2.0版:整合輸入,有課程
整合資源、化零為整,變“碎片化”為“集合式”,完成“課堂”到“課程”的過渡是這一階段學校要努力建構的。學??梢越ⅰ凹覍W周”,整合家長資源,用一周時間集中授課。把一周里的一個單位教學時間交給家長,離不開學校的整體規(guī)劃、設計和組織:規(guī)劃,就是家長課程資源的收集和編排,有兩條主要收集路徑:一是家長自主申報教學內容,二是學校確定“家學周”主題,家長根據主題申報。不論哪條路徑,編排的基本原則都是兩個:一是分解主題,一個半天安排一個小主題。二是動靜結合,一天之內學生身心要協(xié)調活動??赡軐W校的家長資源不均衡,也可能“家長進課堂”工作剛剛起步,很難在短時間內高質量地組織一周的活動,這沒關系,我們可以一步一步來:上午安排學科課程,下午交由家長主事。也可以年段為單位編排“家學周”功課表,實現多種資源跨班共享。
因為整合,“家長進課堂”開始有了課程的模樣——有內容且有規(guī)程。但這一階段的課程容易與學校的課程重疊,學習方式、家長資源的互補沒有達到最佳狀態(tài)。學校提供了“家學周”時間,學生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卻有重復,這無形中給教師增添了壓力——課時被“吃掉”又無能為力。這時,做好家長教學或活動組織方案提前審核,便是學校能給予教師的釋壓方式。
3.0版:項目輸入,課程化
如何讓家長資源更好地為學習服務?能不能從“基于學科的學習”“基于經驗的學習”“基于活動的學習”跳出來,走向“基于項目的學習”?這是“家長進課堂”要積極突破的地方。只有達到這個層級,課程才是動態(tài)生成的。
首先,學校要做充分的前期調研,了解每位家長的優(yōu)勢,按照一定的標準將其排列組合,形成課程資源庫。其次,確立項目化學習主題,列出項目攻關需要集合的資源種類,并與家長資源對接。最后,在“家學周”框架內設置課程,讓家長圍繞同一主題用不同方式帶領學生開展項目化學習。
為了靈活用好家長資源,學校還可以組建“家長專家團”,為學生的項目學習提供咨詢和幫助,另外也可以開展“項目認領式”家長項目支持活動,即公布一學期需要完成的項目,如“校園采風活動”“校園微電影”“為農場做柵欄”,讓家長認領,然后學生跟進學習。當然,這個階段最稀缺的資源是教師的課程建構意識和能力,只有教師知曉班級家長的“長短”,了解學生學習的需求,學校才能當好“課程導演”,家長才能當好“演員”。
“家長進課堂”絕不是形式的豐滿,我們要立足“學習”,讓家長資源與學校課程血脈相連。
(作者系浙江省溫州大學城附屬學校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