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江蘇常州輕工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的一個志愿社團“馨緣種子社”火了,學生們都以能加入這個社團為榮。
社團創(chuàng)辦于今年3月,創(chuàng)辦者是該校輔導員余美芳,她曾榮獲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國“三八紅旗手”等稱號,她的家庭被評為“全國文明家庭”。
余美芳家住江蘇常州武進區(qū)。日子過得清貧,但是余美芳家庭多年來堅持無償贍養(yǎng)孤老,詮釋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愛心傳承故事。
劉偉是余美芳的大學同班同學。2005年,兩人畢業(yè)后準備結(jié)婚。結(jié)婚前,劉偉把遼寧鐵嶺農(nóng)村老家的故事告訴了余美芳。
這是一個“五姓”之家,一家6口人,5個姓,3個爺爺,兩代人。
從1970年開始,劉偉的父親曹景飛先后無償贍養(yǎng)了5位無血緣關(guān)系的老人,其中劉福東夫婦是曹景飛偶然認識,兩夫婦無兒無女,曹景飛認他們?yōu)楦傻蓩尅?/p>
后來,曹景飛妻子的舅舅楊富科也被接到家里照顧。而同鄉(xiāng)的孤寡老人黨文禮以及黨文禮的兒子黨松喜也先后來到他們家。
事實上,劉偉就跟了家里贍養(yǎng)的第一位孤寡老人的姓。
余美芳被他們的善良和真誠打動,決定加入這個大家庭,卻遭到母親的堅決反對。余美芳母親自小生活艱苦,不愿女兒再嫁入負擔如此沉重的家庭。余美芳理解母親,她說:“生活困難的問題可以想辦法解決,但要是遇到心地不好的,有再多的錢也沒用。”
2007年8月,余美芳到常州輕工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擔任輔導員。公公曹景飛和黨文禮、黨松喜年紀都大了,工作穩(wěn)定后,她和丈夫決定把三位老人從東北接到常州,讓他們安享晚年。家里專門打了一張像東北大炕一樣的通鋪大床,房間里裝了家里唯一的空調(diào)。
當時余美芳的公公66歲,黨文禮已經(jīng)81歲高齡,黨松喜60歲。開始幾年,劉偉工作離家遠,早出晚歸,老人們沒有勞動能力和經(jīng)濟來源,幾乎靠余美芳一個人的工資,負擔全家人的生活支出、老人的醫(yī)療費用以及房貸。
余美芳白天上班,下班后給全家人做飯,照顧3位老人。2009年,余美芳還要照顧剛出生的女兒。那時,將所有家務(wù)料理完,常常已是半夜一兩點鐘。
經(jīng)濟再拮據(jù),對于老人們的要求,余美芳卻是有求必應(yīng)。“生活壓力特別大,但是不能虧待老人。”余美芳說。
近兩年,公公曹景飛離世,90多歲的老人黨文禮回到東北,目前余美芳家里還有70歲的黨松喜。
2015年,余美芳夫婦認識了痛失愛子的常州本地人張源新夫婦。今年1月,余美芳夫婦向張源新夫婦承諾,會照顧他們安享晚年。
常州輕工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黨委書記繆昌武說,余美芳的善舉,給校園里的師生樹了好榜樣,是校園里的“最美”擔當。學校也應(yīng)該著力營造富有愛心與責任的校園環(huán)境,用大愛校園文化打造美麗精神家園。
“馨緣種子社”成立后,余美芳帶學生慰問車禍身亡后捐獻器官的“快遞哥”劉文軍的家屬,去敬老院陪伴孤老,在學校里舉辦愛心講座,舉辦愛心義賣,學校里不斷涌現(xiàn)愛的“接力”。
如今,“馨緣種子社”已成為該校特色校園文化的一部分。“馨緣種子社”社名取自余美芳兩個女兒的名字,社徽是蒲公英組成的愛心形狀。“希望孩子和學生能傳承愛心,像蒲公英種子一樣,把愛心播撒到整個社會。”余美芳說。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主辦 北京國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運維
京ICP備10030144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1502002811號
版權(quán)所有 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