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上強調:“崇尚英雄才會產(chǎn)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對英雄模范的表彰。今天我們以最高規(guī)格褒獎英雄模范,就是要弘揚他們身上展現(xiàn)的忠誠、執(zhí)著、樸實的鮮明品格?!?/p>
對于任何一個有尊嚴、有風骨、有情懷的民族而言,壯懷激烈的英雄史,也是一個民族的開創(chuàng)史、成長史與發(fā)展史,始終貫穿于源遠流長的精神文化之中。新時代要傳承英雄精神、弘揚英雄文化、開展英雄教育,為實現(xiàn)偉大復興中國夢注入民族精神的活力與動力。
把英雄精神化作文化自覺
何為英雄?東漢文學家劉劭在《人物志·英雄》中言:“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故“英者,智也”,有天資聰穎、多謀善斷之意;“雄者,力也”,有頂天立地、力拔山兮之意。英雄,既要明辨是非、大義凜然,更要有崇高的道德品質和家國情懷。
一方面,英雄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對其英雄精神的歷史認同、價值認同、情感認同和人格認同。其強弱興衰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理想信仰、精神風貌乃至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中國共產(chǎn)黨自成立以來,涌現(xiàn)出成千上萬的英雄模范人物。他們或在戰(zhàn)場上出生入死,或在危險中奮不顧身,或在崗位上兢兢業(yè)業(yè),這種代際傳承的英雄之氣,成為我黨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建設和發(fā)展中最具生命力的精神源泉。
另一方面,英雄文化與國家戰(zhàn)略、執(zhí)政效能和個人行為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從這一層面上講,英雄文化寄托著國家、民族尊尚英雄的深厚情感,是把英雄的精神特質融入民族血脈、化作民族精神價值追求的一種“自覺形態(tài)的文化”,也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渠道。
英雄精神事關文化自信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崇尚英雄、成就英雄且英雄輩出的民族。2019年1月21日,習近平在給“王杰班”全體戰(zhàn)士的回信中,勉勵他們弘揚王杰精神,努力拼搏奮斗,做新時代的好戰(zhàn)士,在人民軍隊的大熔爐中書寫火熱的青春篇章。
首先,樹立正確的英雄觀,必須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文化觀。我們必須堅守并深入開掘英雄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守護精神家園。對英雄文化、英雄思想價值體系高度認同并加以尊崇,尤其是在價值觀念多元、意識形態(tài)斗爭復雜尖銳的時代大環(huán)境下,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發(fā)揚光大與時俱進的先進文化、革命文化、英雄文化,樹立正確的文化觀、時代觀、價值觀,是事關強基固本、事關“四個自信”、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問題。
其次,樹立正確的英雄觀,堅信英雄是從人民群眾中涌現(xiàn)出來的杰出代表。英雄不是孤零零的個人和事件,而是彼此關聯(lián)、相互支撐的群體和事業(yè)。英雄與英雄群體的情懷、品格、志向和壯舉,理應得到謳歌、推崇、學習和捍衛(wèi)。增強和提升英雄文化的感召力、輻射力和生命力,就要在意識形態(tài)斗爭中,廣大群眾牢牢掌握主動權,塑造正確的英雄觀,懂得怎樣做人,才能濡養(yǎng)英雄之氣、再現(xiàn)英雄精神。
英雄精神融入教學點滴
新時代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英雄教育、弘揚英雄精神,做率先垂范引領時代的先行者,這對于提升民族思想道德和精神境界極為重要。
構建英雄文化體系,納入法治文化建設。2011年國務院重新制定了《烈士褒揚條例》,拓寬了褒揚范圍,提升了褒揚水平;2018年5月1日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健全相關法律法規(guī),完善相關懲戒機制,才能有力、有效地構建良好的英雄文化。
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傳揚英雄文化與英雄教育。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對英雄事跡要堅持以歷史事實為依據(jù),通過豐富的史料、真實的案例、參觀革命博物館等多樣化的教學手段,邀請社會涌現(xiàn)的英模人物開展講座或參與互動,在理論和實踐上強化學生肩負民族復興、國家強盛的社會責任感。
加強網(wǎng)絡監(jiān)管,形成良好的英雄文化輿論氛圍。其一,完善網(wǎng)絡監(jiān)測系統(tǒng),凈化網(wǎng)絡空間。其二,弘揚英雄精神和英雄文化的主旋律,占領主流意識形態(tài)網(wǎng)絡陣地。
利用紅色文化資源,捍衛(wèi)校園意識形態(tài)安全。電影《紅色娘子軍》《英雄兒女》《沂蒙六姐妹》等紅色影視作品,抗美援朝老紅軍、越南前線自衛(wèi)反擊戰(zhàn)英雄等人物事跡報告會,很容易激發(fā)學生對英雄文化的理性思考,激發(fā)起學生對英雄的崇拜與感激,對打造具有中國特色和世界影響的紅色文化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作者系山東大學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作者:韓萌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主辦 北京國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運維
京ICP備10030144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1502002811號
版權所有 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