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對在新時代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需要在教育實踐中不斷深入貫徹落實。愛國主義教育始于集體對國家認知的表達,終于個體愛國情感的建立與升華,實施愛國主義教育的重點難點在于處理好集體性與個體性的關系。怎樣在愛國主義教育中處理好集體性和個體性的關系,在一個教育過程中實現(xiàn)受教育者真正認同施教者所傳遞的關于國家的價值觀念和價值態(tài)度?筆者認為,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夯實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基礎。從當前社會環(huán)境和教育發(fā)展情況看,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性應當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做好國情和民情的實踐教育
大學階段的青年人活躍敏感、求知欲強,他們對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渴望了解和參與,愛國主義教育要大力倡導“走出去”,創(chuàng)造條件并鼓勵青年學生走出校園,在祖國大地的課堂上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事實上,這一點對當代年輕人尤為重要,良好的教育基礎、豐富的信息來源使得當今的“00后”普遍認同“懂即自我”的核心價值理念,他們大多數(shù)認為比起消費和事業(yè),個人在某領域的深刻見解和成果更能代表自己,膚淺的說教難以讓他們信服,只有專業(yè)的解讀、深入的研討、親身的經歷才能讓他們真正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所傳遞的價值內涵。
增強青年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性,必須把深入實際體察國情和民情作為重要手段。應當在大學加強開設調查研究類實踐性課程,讓廣大大學生走進街道、走進鄉(xiāng)村、走進企業(yè),在身體力行的實踐中更好地了解家鄉(xiāng)、了解社會、了解國家,使他們不斷增強為黨和國家事業(yè)努力奮斗的理想信念,不斷鞏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覺自信,不斷砥礪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使命志向。
做好制度和文化的實踐教育
要加強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不能只是簡單的描繪和說教,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要有“煙火氣”,必須讓他們在日常生活實踐中不斷體驗和感知國家制度的特點和文化的內涵。要讓廣大青少年廣泛參與到真實的社會生活中,讓他們在校園里的日常勞動中,在與師長朋輩的交往中,在深入社區(qū)的公共服務中,真切體驗到這個國家的制度在怎么樣協(xié)調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的關系,體驗到在這個國家的文化中朋輩間、長幼間是一種怎么樣的相處方式,體驗到這個國家每天一點一滴的變化,讓這個國家真實、美好、艱難的一面都在他們青春的頭腦中留下印記,激發(fā)他們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應當從基層組織和社區(qū)服務兩個方面著手做好大學生的愛國主義實踐教育。在基層組織方面,應當大力支持和引導大學把青年學生的基層組織做實做強,結合時代特點創(chuàng)新宿舍、班級、社團和學生會等與青年大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組織建設模式,把國家的制度特色有機地融合進去,讓青年學生在學校期間就能經常體會到國家制度運行的特點,能夠在腦海中不斷把國家制度具象化,不斷把遵守國家制度內化為自己的習慣自覺。在社區(qū)服務方面,應當探索在大型社區(qū)建立大學生志愿服務機制,經常性地吸收在校大學生參與社區(qū)服務或調查研究等活動,讓青年學生在與社會各界頻繁交流互動中深入體驗這個國家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讓他們能夠不斷加深對國家的真實認識,不斷感受家國情懷的深刻意涵。
做好多元文化文明背景下的價值教育
中國人獨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讓我們具有獨特的價值體系。目前,每年有幾十萬留學生到國外接受高等教育,同時還有幾十萬的外國留學生到國內的大學學習,甚至于長期定居,隨著國家改革開放不斷推向前進,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日益提升,這兩方面的人數(shù)會越來越多,接受不同類型教育人員的價值觀念會對在國內接受教育的青年人產生各種影響,對多元文化文明背景下成長起來的青少年開展中國特有價值理念的教育是當前愛國主義教育面臨的重大實踐問題,這也是我們在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時,不可回避的重要問題。
要答好這項時代賦予的問卷,應當從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研究。要立足多元文化和文明背景的視角,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闡釋,使得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和解釋更進一步地適應各種教育背景的人士,讓全世界更廣泛的群體了解、認識和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要義,并能從內心深處真正接受這一價值體系。二是打造高水平的教師隊伍。知識和技能的教育主要是依靠實驗和邏輯讓受教育者接受,但在價值教育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影響尤為重要,一個好老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的引領和影響是根本性的,愛國主義教育同樣具有這樣的規(guī)律,要進一步提升各級各類教師素養(yǎng),讓他們在教學實踐中,更好地弘揚愛國主義,傳播好中國特有的價值理念。三是充分重視新型信息傳播方式對價值塑造的影響。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迭代發(fā)展,信息傳播的渠道和方式在不斷發(fā)生變革,大學生群體往往是接受新渠道和方式的先鋒,應當引導各類機構在構建每一種面向公眾的信息發(fā)布方式時考慮愛國主義教育的因素,并注重開發(fā)面向多種語言的高效信息傳播工具。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