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頒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高職院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必須用好身邊鮮活的事跡和典型案例,把我國抗擊新冠疫情的偉大實踐有機地融入到思政教育活動之中,增強學生親身體驗與實際感悟,提高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是將抗疫中的“人民至上”作為使命初心教育的經典案例。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中國政府堅持以人民生命和身體健康為中心,不惜一切代價,調集全國最優(yōu)秀的醫(yī)生、最先進的設備、最急需的資源,全力以赴救治,交出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答卷,生動詮釋了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的責任擔當,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加強使命初心教育,培養(yǎng)心中有黨、心中有民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務,也是立德樹人的基本要求。因此,高職院校在開展思政教育時,要用好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政府和人民打好抗擊新冠疫情總體戰(zhàn)、阻擊戰(zhàn)這個經典案例,堅定學生的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站穩(wěn)人民立場,增強為人民謀幸福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二是將抗疫中的“守望相助”作為家國情懷教育的鮮活教材。
眾志成城、守望相助,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是家國情懷的具體體現(xiàn),也是千百年來戰(zhàn)勝自然災害、抵御外來侵略、克服艱難險阻、從貧窮落后走向富強文明的重要法寶。從1976年唐山大地震到1998年抗洪搶險,從2003年非典疫情到2008年汶川地震,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不衰、飽嘗艱辛而不屈,靠的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眾志成城、守望相助”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靠的是“同舟共濟、攻堅克難,慷慨解囊、捐資捐物”的家國情懷。在今年疫情肆虐武漢、席卷全國的緊要關頭,全國各族人民與武漢人民心連心,團結一致,匯聚成磅礴偉力,用人間大愛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眾志成城、守望相助、堅韌不拔、無私奉獻的民族精神和博大的家國情懷?!凹沂切〉膰?,國是大的家”,高職院校要用好抗疫這個活教材,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愛民生,熱情做事、熱心助人、熱血報國,堅持愛家愛國有機統(tǒng)一,把個人價值、家庭價值的實現(xiàn)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把自己的人生融入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歷史洪流之中。只要我們的學生都有這種家國情懷、悲憫意識,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將無比強大,我們不但能取得抗擊疫情的全面勝利,也一定能攻克一切艱難險阻,戰(zhàn)勝一切風險挑戰(zhàn),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三是將抗疫中的“愛崗敬業(yè)”作為職業(yè)精神教育的核心內容。
培養(yǎng)從事生產、經營、管理一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是高職院校的使命與責任。嚴謹專注、精益求精是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必備的職業(yè)素養(yǎng),也是工匠精神的基本要求。在今年抗疫中,廣大醫(yī)護工作者和科研人員,始終堅持站在臨床一線,堅守崗位,用頑強拼搏的優(yōu)良作風、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一絲不茍的專業(yè)態(tài)度,救治身患重疾的病人,探索新的診療方法、研制臨床疫苗,他們所展示的精神風貌正是我們職業(yè)院校所倡導工匠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高職院校是培育工匠的搖籃,是孕育工匠精神的主陣地,在立德樹人過程中,要大力弘揚抗疫中醫(yī)護工作者和科研人員所展示的“愛崗敬業(yè)、嚴謹專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讓熠熠生輝的工匠精神通過學生一代又一代地傳承、發(fā)展下去,為建設制造強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保駕護航。
四是將抗疫中的“逆行出征”作為擔當精神教育的生動詮釋。
疫情就是命令。在今年抗疫中,84歲的鐘南山院士、73歲的李蘭娟院士挺身而出,逆行到疫情最嚴重的武漢;全國數以萬計的醫(yī)護工作者勇敢出征,馳援湖北各地;人民子弟兵除夕連夜出發(fā),披甲上陣,沖鋒抗疫最前線,展示了中國脊梁的真實形象和中國精神的真正內涵。培養(yǎng)學生事不避難、奮勇向前,負重自強、頑強拼搏、舍我其誰的擔當精神和逢山開路、遇河架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是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用抗疫中鮮活的人物事跡教育學生敢擔當、敢負責、敢作為,在困難面前敢闖敢試,在問題面前敢抓敢管,是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一項長期任務。我們要充分挖掘抗疫這本思政活教材的內涵,激發(fā)學生情感共鳴,將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激勵學生將個人夢想融入波瀾壯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把名字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史冊上。
(作者劉陽系長沙航空職業(yè)技術學院發(fā)展規(guī)劃處處長;陳勇系長沙航空職業(yè)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本文系教育部重點課題“職業(yè)教育系統(tǒng)培育工匠精神研究”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