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體驗——學生聆聽現(xiàn)場示范講解
紅色文化傳播——學生在紀念館進行志愿講解
紅色文化研習——師生開展紅色文化研討活動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在實現(xiàn)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的過程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進入新時代,面對新的世情、國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當前,各高等院校按照“八個統(tǒng)一”的要求對思政必修課程進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實踐,增強了思政必修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桂林旅游學院立足“新時代旅游人才”培養(yǎng),在提升思政必修課程教育教學效果的同時,堅持守正與創(chuàng)新,對思政選修課課程體系建設進行深入的思考與實踐,結合學校和地方特點開設系列思政公共選修課程,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旅游專業(yè)特色的思政選修課課程體系,并取得了較好效果。
構建“文旅融合”的思政選修課課程體系
“各高校要重點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憲法法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等設定課程模塊,開設系列選擇性必修課程?!边@為思政選修課課程建設的改革創(chuàng)新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方向。桂林旅游學院針對現(xiàn)有思政選修課課程體系化不強、受益學生范圍窄、課程影響力不夠等,圍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紅色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對現(xiàn)有的“八文化八基地”特色課程思政體系進行提升和整合,積極構建“文旅融合”的思政選修課課程體系。
學校結合廣西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桂北紅色文化資源,通過梳理和整合,構建了包含廣西紅色旅游文化、廣西特色餐飲與健康文化、廣西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鑒賞與研習、廣西地方特色陶藝文化、廣西華人華僑與中國東盟文化交流史等在內的將文化傳承與專業(yè)知識有機結合的選擇性思政必修課課程體系。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教學全過程,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認同、家國情懷和文化自信。通過選修課課程體系建設,較好實現(xiàn)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專業(yè)知識有機融合,提升了思政課的吸引力,在學生中引起較大反響,出現(xiàn)“一課難求”的情況,思政課的意識形態(tài)主陣地作用得到彰顯。
把“以文化人”的育人理念貫穿思政選修課課程體系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主渠道,思政選修課應當發(fā)揮有益的輔助作用。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文化浸潤、感染、熏陶,既要重視顯性教育,也要重視潛移默化的隱性教育,實現(xiàn)“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把“以文化人”的育人理念貫穿思政選修課課程體系,是桂林旅游學院構建“文旅融合”的思政選修課課程體系的核心理念。
文化傳播是人類特有的現(xiàn)象,對于個人而言,就是一個不斷學習語言、知識、行為準則等以適應社會環(huán)境的過程;對于社會而言,就是社會成員經過相互溝通和交流,形成大體一致的觀念、價值的過程。而旅游是展示和傳播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深化人文交流互鑒、促進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徑。文化與旅游的融合是一種新的旅游產業(yè)發(fā)展理念,旅游在文化熏陶中得以豐富,文化在旅游過程中得以傳承。文旅融合對于新時代旅游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僅局限于管理和服務的能力與水平,更為重要的是向游客展示、傳播文化的魅力。因此,具有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和文化傳播能力成為新時代旅游人才必備的素質,從這個意義而言,培養(yǎng)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傳播者”是新時代旅游高等教育的內在要求。傳播文化的“旅游使者”不僅要掌握專業(yè)知識和技能,還應當熟知、深愛、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主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育人目標的實現(xiàn)就需要用文化的理念、文化的內容和文化的方法培育全面發(fā)展的旅游人才,讓學生真正做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xiàn)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文旅融合”的思政選修課課程體系建設突出“以文育人”的理念,圍繞“文化傳播者”這一人才培養(yǎng)目標,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以政治認同、家國情懷、道德修養(yǎng)、法治意識、文化素養(yǎng)為重點,做到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tǒng)一。在課程內容上,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資源,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作為育人內容;在課程實踐中,把傳播文化與旅游實踐相融合,讓學生在旅游實踐中體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在魅力;在教學方式上,采用多種形式,把學生置于教育主客體所營造的積極向上的文化場域之中,實現(xiàn)“人化”與“化人”的統(tǒng)一。
創(chuàng)新思政選修課課程體系的教學模式
傳統(tǒng)思政選修課一般采取的是灌輸式理論課堂講授法,從教學效果而言,并不是很理想。桂林旅游學院在構建“文旅融合”的思政選修課課程體系時,對于課程的教學方法進行了改革創(chuàng)新,強調結合文化育人的體驗性、無形性、滲透性等特性開展教學。在教學中強調除了調動教師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之外,還在教育的內容、方法、環(huán)境等要素上下功夫。注重“化”與“教”緊密相連,強調的是一種漸變漸化過程。通過文化的方式育人,既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能夠發(fā)揮文化的價值認同、行為導向、情感激勵、心靈陶冶等功能。在實踐中,采用了“實踐—理論—再實踐”的“進階式”教學法。每門課程以學生應用能力培養(yǎng)為主線,以組織、策劃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為考核目標,把思政課教師、專業(yè)教師、行業(yè)專家、學工隊伍都聚集到該課程中。每門課程均設置了“文化體驗—文化研習—文化傳播”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從文化體驗開始,學生自主策劃行程路線、學習目標、內容、措施,到真實場景中進行觀摩學習,激發(fā)學習興趣;到文化研習階段,學生聚焦知識點,到圖書館查閱資料,自主編寫講解詞、策劃品牌活動等,提高理論修養(yǎng),產生文化認同;再到文化傳播階段,學生在校內自主組織文化傳播活動、編輯和推送微媒新聞,結合桂林旅游學院團委社會實踐活動,深入到中小學、社區(qū)進行紅色文化宣講等,最終實現(xiàn)文化自信。如在“湘江戰(zhàn)役”革命文化研習中,學校突破慣性思維,以“湘江戰(zhàn)役紅色旅游景點講解技能學習”為邏輯起點,通過現(xiàn)場觀摩,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們根據相關知識,自主編寫講解詞,提高學生對革命文化理論的認知和思想境界;根據自己編寫的講解詞,提高講解基本功,做到“邊講邊學邊思”;組織學生志愿宣講,提升學生對革命文化和課程思政的認同感;指導學生開展微媒采編工作,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悄無聲息地產生文化自信。
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解決好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根本問題,是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必須承擔的歷史使命。桂林旅游學院把民族傳統(tǒng)文化、紅色文化的傳承和弘揚與專業(yè)知識的傳授有機融合,開展“文旅融合”的思政選修課課程體系建設的探索和實踐,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改革創(chuàng)新思政課程體系建設,培育新時代“文化傳播者”的新路徑,同時,也為新時代旅游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建設提供了一個“拋磚引玉”的方案。
(作者系桂林旅游學院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