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一本视频_国产中文原创激情_亚洲七七久久综合影_秋霞影院亚洲国产精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主辦
服務熱線:400-653-8000    幫助中心
首頁>正文

墊好學生起飛的跳板——記金華市金東區(qū)曙光小學“活力教育”

在金華市金東區(qū)曙光小學的大門前,每到上下學時間,即使在無人管理的情況下,也看不到擁堵的現象,“接送大軍”引起的“亂成一鍋粥”現象更是絕跡。這是為什么?

在曙光小學的教室里,孩子們呈U字形排列,時而爭得面紅耳赤,時而在臺上侃侃而談。這是什么課程?

在曙光小學,學雷鋒不是一句口號,小到一餐一飯,大到回饋社會,都有實實在在的舉措。這是什么育人標準?

 ……

這一切,都如謎團一般令人驚奇。

活力課程

喚醒學生的原始活力

在曙光小學的大廳里,最醒目的就是“活力教育”這個詞。教師要活、學生要活、課程要活、教研要活、考試要活、留作業(yè)的方式也要活!

什么是活力?“活力”就是“旺盛的生命力”,“活力教育”就是充滿旺盛生命力的教育。

“活力教育的特征就是充滿旺盛生命力的教育,是以師生健康發(fā)展為本的教育,是追求師生情緒穩(wěn)定、積極樂觀的教育;是培育師生思維敏捷、自信高效的教育。它關注個體的體、情、知三個維度的協同運作。”曙光小學校長張根兵說。

據張根兵校長介紹,曙光小學“活力教育”的時空是指活力課堂和活力課外活動,它的途徑是培育活力學生、塑造活力教師、開發(fā)活力課程、建構活力課堂、建設活力校園,按序推進,使之逐步成為學校“活力教育”的五大實踐活動,從而將“活力教育”思想滲透到學校工作每個環(huán)節(jié),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

課程是彰顯一所學校特色的重要載體,它給學生提供了開拓智慧、開闊視野的有效平臺。曙光小學把開發(fā)特色校本課程,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讓學生享受到學校生活的快樂作為“活力教育”的重要途徑。通過活力課程,培養(yǎng)學生具有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成長潛力,讓每個學生通過主動學習、積極感悟,以活潑的姿態(tài)、活躍的心態(tài)成為有個性的自己,讓生命洋溢熱情迸發(fā)活力。

學校成立校本課程開發(fā)領導小組,研究出臺了《曙光小學本課程開發(fā)指導綱要》《曙光小學校本課程開發(fā)實施方案》,從計劃、實施、管理、評價、經費等各個方面,確保課程開發(fā)方案付諸實施。

學校課程分為基礎性課程(國家規(guī)定必開的課程)和拓展性課程。其中,拓展課程分必修拓展課程、選修拓展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通過拓展課程,旨在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促成學生“人人都知書,個個都達禮”、“人人善誦讀,個個長翰墨”、“人人會跳繩,個個能花樣”、“人人會運球,個個能上籃”、“人人會墊球,個個能扣殺”、“人人會游泳,個個能戲水”等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的實現。

必修拓展課程包括:曙光學子必背古詩詞70—80首、班級讀書會、硬筆書法。選修拓展課程是天健青少年體育俱樂部活動,內容包括:田徑、足球、籃球、國際橡棋、書法、繪畫、舞蹈、航模等48個項目。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包括:班隊課、體育節(jié)、藝術節(jié)、防溺水專題教育實踐、反邪教專題活動、五水共治專題活動、學雷鋒專題活動等。

為保證學校的拓展必修課程有充足、固定的時間開設,同時又要保證開齊開足基礎課程,曙光小學調整了每節(jié)課的上課時間,把每節(jié)課從原來的40分鐘調整為35分鐘。每天多出的30分鐘,10分鐘用于拓展必修課程“曙光學子必背古詩詞70—80首”,20分鐘用于拓展必修課程“曙光學子翰墨飄香硬筆書法”。拓展必修課程放在早上第一節(jié)前與中午飯后時間進行。拓展選修課程在每周二到周五的體育俱樂部活動時間進行,每周開展4次活動,每次活動時間為60分鐘?;顒訉嵭凶甙嘈问竭M行,打破班級序列,學生自主選擇活動項目。

“育人以品格為先”。為了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曙光小學從2004年辦學開始大力推行“學雷鋒”教育,倡導“活力教師像雷鋒那樣敬業(yè)愛崗,活力學生像雷鋒叔叔那樣做人成才”的主旋律教育,讓“雷鋒”進校園、入課堂,引導師生認識雷鋒、了解雷鋒、學習雷鋒,使雷鋒形象入眼、雷鋒事跡入耳、雷鋒精神入腦,在每位師生心中播撒下“雷鋒精神文化”的種子。在學校層面,學校做到了讓雷鋒形象進校園,雷鋒精神進課堂,雷鋒事跡進教材。在學生層面,提出了“學雷鋒從3·5到365”的口號,并以環(huán)保教育為切入點,倡議全校師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學雷鋒,護環(huán)境,美家鄉(xiāng)”,爭做“五小使者”:學雷鋒日行一善,爭做善美小使者;學雷鋒不放鞭炮,爭做環(huán)保小使者;學雷鋒凈盤行動,爭做節(jié)約小使者;學雷鋒行走百步,爭做節(jié)能小使者;學雷鋒垃圾分類,爭做潔美小使者。其中,“學雷鋒行走百步,爭做節(jié)能小使者”就是要求學生和家長,每天上學或放學,在學校東西兩側百步之外固定的地方停車下車或上車,然后孩子背著書包步行一百步上學或回家,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身體,又節(jié)約了能源,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學校門口的擁堵。

活力課堂

用活40分鐘

在當前基礎教育減負增效的大形勢下,曙光小學人自豪地說:“我們有處理課業(yè)負擔的‘秘密武器’——活力課堂。”

2012年,在華東師范大學鐘啟泉教授的推薦下,以張根兵校長為首的曙光小學領導班子開始著力研讀《靜悄悄的革命》《教師的挑戰(zhàn)》和《學校的挑戰(zhàn)》三本書,并在學習消化的基礎上提出了“基于對話式溝通的‘學習共同體’創(chuàng)建的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課題,傾情打造曙光小學特色的活力課堂。

首先從改變座位入手,變傳統的秧田式排排坐為U形座位,于是教室里出現了一個個由小組形成的學習場。“U形座位,折射的是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的變革,由原來的傳遞、講解、評價的教學,轉變成了觸發(fā)、交流、分享的教學。如今你走進我們的教室,你會發(fā)現黑板和講臺在課堂里消失了,全校所有班級的座位進行U形的調整,課桌椅改為四至五人用的大小,教科書變成配角;各種各樣的資料充實起來。”張根兵校長面帶笑容地說。

在U形座位的基礎上,曙光小學創(chuàng)建了“U形學習共同體”。所謂“U形學習共同體”,即是基于對話式溝通的學習共同體,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由學習共同體在民主平等氛圍下,彼此間圍繞共同的目標相互對話、交流、合作、協商,共同體之間共享知識、共享經驗、共享智慧、共享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在雙向互動過程中完成學習任務,實現學習者與共同體的共同成長和發(fā)展。

盛佳老師說:“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思考,我精心設計了一張自主學習交流單,給孩子勾畫出了思考的路徑:我的問題——我在書上學到了——由此我還能想到——我的結論。”“沒想到,這一招還真靈,小組討論時,孩子們結合表頭提示,一下子理清了思路;全班交流時,孩子們會按照表格上的步驟有理有據地陳述。”大膽放手,盛佳為自己的課堂打開了一片新天地。

孩子們也是樂在其中,受益其中。“我們組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在小組討論中,我先按老師的問題分配任務,再分頭思考,想好后同桌交流,互相完善、補充,最后到小組再補充、總結。而且我們的準備只占發(fā)言的百分之九十,還有百分之十是臨場發(fā)揮,所以每次課上的發(fā)言,都會讓老師和同學們眼前一亮。”曙光小學的孩子在介紹小組學習方法時,那份欣喜和成就感溢于言表。

“做曙光小學的家長真幸福,不用到處去買練習冊,也不用為孩子參加什么特長班、補習什么課程操心,孩子在學校就能學好,還一天比一天更懂事、更自立。減負在曙光小學不是問題。”家長范衛(wèi)東對學校做法的反饋,就是對曙光小學最好的鼓勵與贊許。

活力教師

成敗之關鍵

活力教育,成也教師,敗也教師。為了讓教師釋放活力,曙光小學確立了提升教師群體素質工作的3個層次:激發(fā)動力——吸納精粹——推進成效。

秉承“打造活力”這個宗旨,學校采取了“教師活力工程”、“閱讀工程”、“全員科研”三大策略,以靈活且易于教師接納的方式推進工作。通過“活力工會小組”的評比,評選“優(yōu)秀團隊”,組織各種形式的培訓等方式,增強教師的團隊意識。通過“分層教研”、“主題教研”、“協同教研”等教研形式,激發(fā)教師團隊的活力。通過梯隊建設平臺、特色創(chuàng)建平臺、資源庫建設平臺三大平臺的建設,為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添磚加瓦。

“此前,小組合作學習成為我校課堂教學中的重中之重,可在操作的過程中出現了問題,學生根本不知從何下手。我沒有放棄,而是身先士卒,親自示范,像學生一樣去發(fā)言。這樣一來,不僅讓學生知道了如何合作學習,還使得我們的關系更加親近了。”當初面對活力課堂不知所措的教師徐帆,如今已是如魚得水、得心應手,而且還有了很多年輕教師當粉絲:“王老師,我把你上的這節(jié)課都錄下來了!”

一位女教師這樣感嘆:“每次看到孩子們興致勃勃地討論發(fā)問,我心中的幸福就怎么都抑制不住,更多的新想法源源不斷地涌現出來,我想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源頭活水’吧。”

百花齊放春滿園。幾年來,曙光小學不斷收獲著“活力教育”帶來的欣喜:浙江省藝術特色學校、浙江省體育特色學校、浙江省標準化學校、浙江省語言文字示范學校、浙江省綠色學校、浙江省衛(wèi)生先進單位、浙江省體育后備人才基地……

“讓活力涌動,讓生命綻放,曙光小學要讓孩子們真正享受現代文明與前沿理念所帶來的恩澤。”談到未來,張根兵信心滿滿。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主辦  北京國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運維  

京ICP備10030144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1502002811號

 版權所有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