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還得拋棄功利心和實用主義,要把心思用在孩子的“成長”上,而不要過多功利性地“高瞻遠矚”孩子的成才。比如擇校上,如果把“擇同學”看得過于重要,恐怕會扭曲孩子的正常價值觀。
進入4月,廣州多所民辦初中舉辦了開放日,吸引了眾多家長前往。有的學校門口,家長隊伍蜿蜒數(shù)百米,排到了馬路上。盡管早在2015年,廣州小升初就實施了“禁考令”,但一批又一批的家長仍然帶著孩子奔跑在“小升初”的道路上。有的家長表示,即使廣州各所初中本身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然而擇校是為了擇生源,讓自己的孩子與最優(yōu)秀的孩子在一起學習。
家長的愛子之心可以理解,但在明知學校差距不大的情況下,依然熱衷于讓孩子走在趕考路上,就為了自己的孩子和最優(yōu)秀的孩子成為同學,表面看來符合優(yōu)秀聚合效應(yīng),但事實上有悖教育的本義。教育不是簡單的在成績上“讓優(yōu)秀者脫穎而出”和“讓優(yōu)秀者更優(yōu)秀”的概率題,而是綜合的教育成長過程。將“優(yōu)秀”簡單化為成績或者某些功利性因素,并熱衷于讓孩子只與這些孩子為伴,看似無可厚非,實則違背了教育理念和社會價值觀念。
在許多家長的評價體系中,孩子優(yōu)秀與否主要看成績,甚至包括了孩子的家境、背景等因素。許多家長非常在意孩子“潛在同學”的學習成績、學習習慣、教育背景,認為在“優(yōu)秀孩子”的帶動下,自己的孩子當然也會更優(yōu)秀。更有一些家長熱衷于從小為孩子搭橋鋪路,希望孩子能與家庭背景“各種優(yōu)越”的孩子成為同學。他們認為,這些孩子由于起點不同,成功的可能性更大,與他們成為同學,可以讓自己的孩子以后有更多更好的人脈資源。正是由于這樣的“優(yōu)秀觀”和價值觀,導致部分家長在擇校時有明顯的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傾向,“擇校是擇同學”因而成為一些家長信奉的教條。
但是,這樣的觀念誤解了“優(yōu)秀”的概念和教育的價值。在現(xiàn)代社會,越來越提倡“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能成才”。“人人都是人才”指的是每個人都有自己優(yōu)秀的一面,都有屬于自己的“比較優(yōu)勢”;“人人都能成才”是新型的人才觀,包括了對成才的觀念、公平的成長成才機制等內(nèi)容。每個來自不同家庭、不同階層、接受過不同教育的孩子,都有其特殊的地方。讓孩子從小接觸不同的孩子,既可以讓其清晰認知千差萬別的生活,也可以讓他感受到不同家庭背景孩子的特點,汲取不一樣的營養(yǎng)。這些收獲不可能從成績上反映出來,卻會讓他受益一生。
這也正是教育的價值追求。學校除了教書育人,還承載著促進社會階層之間融合、推動社會和諧發(fā)展的功能。通過教育融合,在孩子還未形成功利價值觀時,與不同家庭背景孩子的交往有利于讓孩子養(yǎng)成健康積極的社會心態(tài),思想上更加包容,視野上更加開闊,更能實實在在地看待各種社會現(xiàn)象,有利于進入社會后的成長成才。許多所謂的后進生在一些領(lǐng)域或特殊環(huán)境中,做出了突出貢獻或感召人心的舉動,正是其優(yōu)秀一面的展示。而將這些優(yōu)秀的一面通過教育進行分享和整合,正是學校非常重要的功能。
對現(xiàn)代教育價值觀念的認識,中外如出一轍。美國的正規(guī)學歷教育機構(gòu)非常注重生源的合理結(jié)構(gòu),在膚色、民族、國籍、階層等方面有精準的控制。比如,美國中學的國際生比例,一般控制在10%左右,既保證了本土特色文化,又對外來文化進行適度并蓄。而一些“野雞學校”則可能專門面向某一國家或地區(qū)招收學生。事實上,無論中外,如果是違背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和辦學規(guī)律、一味迎合家長的學校,往往都是以斂財為目的,而不是以學生成長為根本追求的。
因此,家長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還得拋棄功利心和實用主義,要把心思用在孩子的成長上,而不要過多功利性地“高瞻遠矚”孩子的成才。比如擇校上,如果把“擇同學”看得過于重要,其功利觀念恐怕會扭曲孩子的正常價值觀,說不定進入社會后,孩子沒有輸在“起跑線”上,卻輸在了價值觀上。
(作者系媒體評論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主辦 北京國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運維
京ICP備10030144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1502002811號
版權(quán)所有 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