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格局,是一個人走過的路、讀過的書、交往過的人……他所經歷的一切,對世界、對社會的認知、理解最后形成的胸襟、氣度、膽識等方面的寬度與廣度。格局大者,高瞻遠矚,思古今而容萬象,心底無私而勇于擔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有悲天憫人之胸懷,有容人之雅量,有成人之美德,飽含對世間疾苦的悲憫;格局小者,鼠目寸光,瞻前顧后,以得蠅頭小利而沾沾自喜,以失芝麻之利而耿耿于懷。教育是民生,教育是服務,教育是需要去擔當,去無私付出的偉大事業(yè)。校長是學校靈魂所在,作為學校的領頭羊,應做一個大格局的人,能以一顆悲憫之心面對一切,能以一份悲憫之情去關懷,以高尚的情懷激發(fā)師生內心無窮潛能,以豐富多彩的生命課程引領師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無窮奧秘,讓師生在其激勵、關懷、影響下幸福成長!
一、做有格局的校長,應飽含悲憫之情
羅素說: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單純而強烈的三種感情……教育,是人類文明傳承與發(fā)揚的最好途徑與方式之一。傳道、立德樹人是教育的首要目的,作為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師者,特別是作為學校思想先驅者的校長,更應飽含悲憫,正如清代詩人鄭燮《墨竹圖題詩》中寫道:“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當我們如詩人一樣飽含悲憫之情懷關注現(xiàn)實,盡自己所能去關注饑餓中的孩子,去關注孤苦無依的老人,去關注孤獨、貧窮和痛苦……再用真實的情境引導師生,這樣的教育才能真正地接底氣、有底氣,師生成長的土壤才能更加肥沃,成長的底蘊更加深厚。
二、做有格局的校長,應創(chuàng)造儀式感
為什么校長需要創(chuàng)造儀式感?美國亞特蘭大日報社做過這樣一個研究調查,發(fā)現(xiàn)在家里“gathering stories and memories”(收集故事和回憶)所帶來的幸福感遠勝于物質的滿足甚至學業(yè)事業(yè)上的成就。父母、老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設置了這樣一種“家庭儀式”,并作為一種家族傳統(tǒng)延續(xù)下來。這種“儀式感”將家人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讓家人平常難以言說的情感表達出來,彼此接納、認可,并從中獲得力量。而我們的師生太缺乏肯定與鼓勵,缺乏存在感、幸福感。作為一校之長,要讓師生在每一次真正的儀式中感受對生命的尊重,感受教育的魅力,感受成功的喜悅。讓他們在瞻仰先烈的隆重儀式中,感受先烈的偉大精神與人格魅力,感受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讓他們在文學社凈手、穿衣、整冠的隆重儀式中,感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感受先哲思想與文化的神圣與博大;讓他們在隆重的升旗儀式中,感受祖國的偉大,感受祖國與個人的血肉聯(lián)系,有國才有家,國強才能民安;記他們在每一次的教育教學活動中,以主人翁的身份去面對,去合作,去探求,去總結,去表彰,去提升……對每一位師生來說,這樣的工作與學習是再美妙、再幸福不過的事了!
三、做有格局的校長,應滿含書香氣
腹有詩書氣自華。有格局的校長,應是滿含書香氣的。蘇州十中校長柳袁照把詩意的情懷融入生活、融入教育。他提出“詩性教育”的辦學理念,詩意地表達了在功利之風日盛的社會中,學校教育對神圣理想的堅守。素讀創(chuàng)始人陳琴教授上課唱詩歌,班級管理唱詩歌,她所教班級的學生皆能達到“背誦十萬字,讀破百部書,能寫千萬言”的課程目標。成都市武侯實驗中學校長李鎮(zhèn)西的“五個一”其中就有“讀不少于一萬字的書,寫一篇教育日記”。還有竇桂梅、王崧舟、魏書生……這些都是滿含書香氣的校長。他們無不以滿身的書香氣,引導師生遨游書海,幸福成長。作為一名鄉(xiāng)村學校的校長,更要以書為友,做有格局的校長。面對學校師生閱讀資料缺乏、閱讀量極少的現(xiàn)狀,以自身的書香氣去引領師生的閱讀,打造具有書香氣的師生,打造書香型班級、書香型校園,書香型家庭,從而引領師生的精神成長,引領家鄉(xiāng)的百姓的精神成長。
(作者系江西省宜春市上高縣上甘山中心小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