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一本视频_国产中文原创激情_亚洲七七久久综合影_秋霞影院亚洲国产精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主辦
服務熱線:400-811-9908    幫助中心
首頁>正文

七旬拾荒老人的“愛心小課堂”

潘玉蓮帶著孩子們背誦詩歌.jpg

潘玉蓮帶著孩子們背誦詩歌(新華社記者 李京 攝)

7月9日,在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新疆喀什地區(qū)疏勒縣疏勒鎮(zhèn),記者見到了75歲的潘玉蓮。她頂著35攝氏度高溫,從新華書店回來,手里提著一摞書。雖然說話聲音還很洪亮,但她的背有些駝了,步履也有些蹣跚。

“過了暑假,新學期就開始了,我去給孩子們買了些他們愛看的書。”潘玉蓮放下手中的袋子,拿出一本童話書翻給記者看。

這些書,是潘玉蓮給來“愛心小課堂”學習的少數民族孩子們買的。“少的時候,能來30多個孩子,多的時候有100多個孩子。”潘玉蓮告訴記者。這些書花了160多元錢,而潘玉蓮一個月的低保金只有330元。

1992年,潘玉蓮騰出自己家一間26平方米的房間,為維吾爾族孩子創(chuàng)辦了“愛心小課堂”。沒想到,這一辦就是25年。

“愛心小課堂”里走出2000多個孩子

1992年,潘玉蓮在外打工失意,回到了家鄉(xiāng)喀什地區(qū)疏勒縣疏勒鎮(zhèn)。她所居住的新市區(qū)社區(qū),是個少數民族群眾聚居區(qū),基本都是維吾爾族。而潘玉蓮的父親是漢族,母親是維吾爾族,這讓她成為當地為數不多的精通兩種語言的人。

“那個時候,孩子滿街跑,調皮打鬧,今天砸爛了街坊家的玻璃,明天弄臟了別人家的大門。家長忙起來,也無力管教,有的孩子太調皮,家長想管也管不了。而且,他們都不會說普通話,將來咋走出去?”回憶起最初開辦“愛心小課堂”的想法,潘玉蓮對記者說。

“當時,我就冒出個想法,把這些社區(qū)和鄉(xiāng)下的孩子召集起來,教他們認認字,學學普通話,總比他們整天在外面‘野’要好。”于是,潘玉蓮把家里一間大一點的房間騰出來,當作教室。

沒有課桌,沒有板凳,也沒有黑板,潘玉蓮就四處尋找,那些被別人扔掉的桌椅,她都撿回來,修好繼續(xù)用。高低不齊、顏色各異的桌椅板凳,是“愛心小課堂”最初的樣子。

通常,上午是潘玉蓮的拾荒時間,出去走一大圈或許能撿到十幾個瓶子,每個3分錢。

收廢品的周萍總會再添幾角錢給潘玉蓮。她知道,這錢“潘老師”是花在孩子們身上的。

賣廢品的錢被潘玉蓮一角一塊地碼好,裝在塑料袋里收起來。隔一段時間,她會到雜貨店買些新本子、鉛筆,還有小紅花貼紙。

孩子們放學后,潘玉蓮就開始了她的上課時間。

“我每天講的第一課,都是如何做人,怎樣做個愛學習、有理想、懂團結、將來有出息的人。”潘玉蓮說。先教學生做人,后教知識文化,成了“愛心小課堂”堅持25年的傳統(tǒng)。

潘玉蓮的家,只有3間土坯房,最大的一間26平方米的屋子被她用來做了“愛心小課堂”。這座上世紀50年代蓋的土坯房已經很破舊了,墻和門窗經歷歲月雕刻,早已斑駁。

“我對這個‘教室’感情很深,別看這個房間小,已經送出去了2000多個維吾爾族孩子,很多都已經大學畢業(yè)工作了。”潘玉蓮說,“學好普通話,少數民族孩子走遍全國都不怕。”

堅持不收家長一分錢

“孩子在潘老師這里學普通話,她卻從來沒收過我們一分錢。”家在鄉(xiāng)下的家長古麗尼莎·熱合曼感動地說,“大家都很感激她,她付出了很多愛和心血。”

潘玉蓮年輕時曾當過翻譯,后來家庭經歷變故,她失去了工作,變得幾乎一無所有。“即便再困難,我也不能收孩子家長的錢。”潘玉蓮說,“每當我看到孩子多認識了幾個字,會說流利的普通話,我就很心滿意足了。”

潘玉蓮和她的殘疾兒子,還有讀高中的孫女一起生活。說到家庭,潘玉蓮頓時哽咽了。

為了“愛心小課堂”,潘玉蓮不得不“虧欠”家人。每天輔導完“愛心小課堂”的孩子們就已經很晚了,來不及給家里人做飯。“我欠兒子和孫女很多,覺得對不起他們,但我又舍不得這些孩子,不愿放棄這個課堂。”潘玉蓮一邊擦眼淚,一邊對記者說。

即便生活艱難,潘玉蓮也堅持不收家長錢。最初,潘玉蓮一家三口每人每月拿60元的低保,后來,三人每月可以領到近1000元低保金。有好心人勸她,可以適當收一些費用,家長也愿意交,但潘玉蓮都拒絕了。

有的城里孩子家長以每小時200元的價格請潘玉蓮去輔導孩子功課,也被她拒絕了。“我舍不得丟下這些孩子。”潘玉蓮說,“我做這個事,不是為了賺錢。”

“潘奶奶,我要養(yǎng)您一輩子,讓您過上好生活”

紅紅火火的“愛心小課堂”,成了社區(qū)和鄉(xiāng)下孩子的最愛。很多孩子一放學,沖出校門就往“愛心小課堂”跑。

“這個孩子叫薩妮耶,連續(xù)一周都是第一個來的。”潘玉蓮翻開簽名本,指著一個學生的名字對記者說,“她只有7歲,每次到門口都氣喘吁吁的,一問才知道,她是一路跑過來的。”

“孩子們這么喜歡來上我的課,我怎么能不好好教他們呢?”潘玉蓮激動地說。

雖然是課外輔導,但在課堂上,潘玉蓮對孩子們的要求卻很嚴格。“潘奶奶上課的時候,我們都得好好聽、認真學,她可嚴肅了,我們有點怕。”四年級學生買買提·庫爾班說,“但我們更愛潘奶奶。”

潘玉蓮要求孩子們寫字必須一筆一畫,認認真真。她認為,寫字就像做人,要行得正、站得端。哪怕花10分鐘才寫好一個字,也沒關系,但一定要寫得工工整整、端端正正。

寒暑假里,每天輔導完,潘玉蓮都會給孩子們布置些家庭作業(yè)。其中,堅持了25年的一項家庭作業(yè),就是背誦唐詩三百首。高年級學生周六、周日背兩到三首,低年級的背一到兩首。不少孩子在“愛心小課堂”學習6年后,能將唐詩三百首全部背下來。

“潘老師,您辛苦了,我們永遠愛您,謝謝您。”這是五年級學生阿依米熱每天寫完作業(yè)偷偷留下的一句話。“看到孩子寫的這些話,我就止不住流淚。”潘玉蓮說,“這些孩子真好。”

“愛心小課堂”的墻上,貼滿了孩子們親手制作的貼畫,上面寫滿了孩子們的心聲——“潘奶奶,我們愛您”“親愛的潘奶奶,謝謝您”……

“潘奶奶,我要養(yǎng)您一輩子,讓您過上好生活。”正在湖南長沙讀大學的維吾爾族學生艾比布拉·吾守爾激動地說,“我已經放棄了留在內地工作的打算,畢業(yè)后,我要回來照顧潘奶奶,因為她曾經辛辛苦苦照顧了我6年。”

這番話,又讓75歲的潘玉蓮老人感動得直抹眼淚。

短評

平凡善舉演繹人間大愛

平凡中孕育偉大,潘玉蓮并不富裕,甚至要靠低保金維持生活,但她非但沒有被困難壓垮,還主動幫助有需要的人,創(chuàng)辦了社區(qū)“愛心小課堂”,將心中大愛傳遞給了更多孩子,并給了他們對知識的熱愛和生活的希望。

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沒有氣壯山河的豪言,潘玉蓮用25年如一日的堅守,始終專注義務照顧輔導社區(qū)里的孩子們,做好一件件平凡甚至是瑣碎的“小事”,詮釋了人性的光輝,釋放出強大的正能量。她的善舉像一束光,照亮了當地無數孩子的心靈。

潘玉蓮不圖回報的善舉,無疑是人生理想與社會價值結合的一面旗幟。魯迅曾經說過:“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總會有很多人、很多事讓我們感動,那些動人心魄的人和事,之所以成為新聞備受推崇,是因為它讓我們看到了社會良知,看到了教育扶持世道人心的力量。

教育被視為民生之首。近年來,國家始終把教育擺在優(yōu)先發(fā)展的戰(zhàn)略位置,教育改革與發(fā)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有道是“眾人拾柴火焰高”,教育事業(yè)是所有人共同的事業(yè),潘玉蓮拾起了一段柴,燃起了一堆火,發(fā)出了一片光,照亮了教育的一方天地。我們需要更多個潘玉蓮,眾人齊心協(xié)力,創(chuàng)造更好的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主辦  北京國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運維  

京ICP備10030144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1502002811號

 版權所有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