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中小學思政課堂④
“過去,教材就是學生的整個世界?,F(xiàn)在,整個世界都是學生的教材。尤其是地方資源、學生身邊的資源,都是德育課程的‘活教材’?!?/p>
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qū)齊悅實驗小學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資源優(yōu)勢,注重學生實踐與情感體驗,以“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處處都有思政課資源”為導向,實施有魂、有根、有源的德育,為思政課注入“有情味的地方氣息”。
“非遺”搭橋,思政唱戲
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fā)揚本地特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深挖其中的德育“活素材”,齊悅實驗小學在“非遺文化進校園”上做足了文章。
學校利用校外專家資源,開設了“二十四節(jié)氣”“魯派內畫”等課程,邀請魯派內畫第四代傳承人張曉莉等十幾位非遺傳承人走進校園,定期授課。在此基礎上,每學期一次的“非遺文化”主題游園活動深受學生歡迎。目前,學校已先后邀請了剪紙、烙葫蘆、淄博棕編、淄博面塑、泥玩具、淄博花燈、魅力皮影戲等十幾個非遺項目的傳承人走進校園進行現(xiàn)場展示,讓學生親身體驗非遺制作的樂趣。
“哇,原來淄博棕編這么美,我也想試試!”“游園”現(xiàn)場,每個學生都可以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項目,由非遺傳承人手把手進行現(xiàn)場教學?!罢媸谴箝_眼界,以前從來不知道,我們淄博有這么多這么好的非遺項目?!蔽澹?)班的張逸凱一邊感嘆,一邊饒有興致地學起了“烙葫蘆”。
學校與毗鄰的淄博市文化中心合作,先后組織了“探訪齊國服飾的秘密”“參觀齊文化,動手做蹴鞠”等活動,讓學生在探究與動手體驗中了解齊文化的豐富內涵與魅力。
“小滿太陽暖烘烘,田里禾苗綠茸茸?!蓖跤浪防蠋煱烟锏乩锝瘘S的麥穗帶到教室,孩子們瞪著驚奇的雙眼,爭先恐后地觀察節(jié)氣“小滿”給莊稼所帶來的神奇變化。不只如此,在二十四節(jié)氣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帶孩子們走出教室,走進田間地頭,進行實地觀察,做寫繪小報、寫調研報告已成為一種常態(tài)化的學習方式。
由于這一探索卓有成效,齊悅實驗小學在今年六一兒童節(jié)這天被正式列為“張店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學?!?。
“跑”為媒介,文化鑄魂
“跑遍山東”是齊悅實驗小學的一名體育教師受到當下流行的各種計步軟件啟發(fā),為讓學生愛上運動而自主研發(fā)的一款簡單實用的手機APP,后來經過全校各學科教師集思廣益多次升級,不斷拓展“齊魯文化”探究板塊,從2018年開始,明晰了歷史與人物、地理與資源、旅游與生態(tài)、經濟與投資四條主線,增設了“跑遍山東之探尋齊魯名人之旅”子課程,成為學校的一大特色課程。
此款APP采用的是“實跑”和“虛跑”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在“玩”中學,在“跑”中開闊視野、探尋齊文化,從而達到讓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滋養(yǎng)學生心靈的目的。學生既可以“實跑”,比如與父母一起實地去煙臺游玩;也可以選擇“虛跑”,比如,淄博距濟南約100公里,每天或跑步、或游泳、或打球,運動達到25分鐘,堅持4天,就是100分鐘,相當于在地圖上前進了100公里,也就意味著在地圖上從淄博“跑”到了濟南。在此過程中,學生和家長可以登錄APP及時發(fā)布所見、所思、所悟,與小伙伴們共享“跑之樂”。
“讓學生覺得好玩的是,點擊目的地,就會看到17個地市的地理歷史概貌、風土人情介紹及低中高三個年段不同的‘任務單’?!闭Z文教師趙偉說?!芭鼙樯綎|”一共設置了9大板塊,包括“視覺盛宴”“通今博古”“大飽口?!钡龋總€板塊均注重與齊魯文化有機結合。比如,如果選擇濰坊作為目的地,就會有“學做風箏”的小任務;選擇了濟寧,就會有“學唱幾句《鐵道游擊隊》主題曲”等有趣的“小挑戰(zhàn)”。
由于全校每個學科的教師均參與了課程設計,所以不同板塊的設計側重某個學科的元素,并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以及齊魯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參與、體驗的過程中,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被自然地激發(fā)。一名二年級的學生家長表示:“這樣接地氣的思政課,多多益善!”
班會“變臉”,情字入心
在齊悅實驗小學,班會時間是班主任上好思政課的一大重要陣地。身邊的一草一木、班級里出現(xiàn)的一個小問題,都可以成為一節(jié)入腦入心的思政課。
進入秋天,校園里的石榴、柿子成熟了。五(2)班的班主任賈艷萍發(fā)現(xiàn),有不少學生經常圍在樹底下欣賞,總會有幾個小調皮忍不住想伸手去摘,但很快被其他同學制止了。
這件事觸發(fā)了賈艷萍的思考:怎樣借助校園里的這些果實,引導學生愛護校園植物,珍惜一草一木,學會分享,形成文明美德?她利用校園“采摘節(jié)”的機會,成功上了一節(jié)主題為“物雖小,勿私藏”的班會課。
開學第一周學校升國旗時,三(3)班班主任孫金麗發(fā)現(xiàn),在升旗儀式上有些學生隨意說話,而她的一通嚴厲批評,似乎也收效甚微。
“學生出現(xiàn)問題,說明教師應調整思路,需要換一種更能觸動學生心靈的教育方式。”孫金麗決定從問題的源頭尋找教育契機,以增強學生體驗為主,從“一面國旗的探究”,開啟了一場有溫度的愛國主義教育——從利用周末尋找城市里的國旗,開展“追尋國旗蹤跡”活動,到模仿“學習強國”開展“厲害了我的國”系列社會實踐活動,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在不知不覺中達到了“燃點”。
在一(1)班班主任王燕的班隊會上,文明禮儀主題班隊會是用“情景再現(xiàn)”的方式進行的。教師設置情景,讓學生進入角色體驗,如“假如我是小顧客”,并根據(jù)一年級學生喜歡兒歌的特點,引導他們在學習兒歌的基礎上根據(jù)情景自主模仿創(chuàng)編“假如我是小游客”等。情景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和實踐性,讓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變成知識的積極構建者,文明禮儀教育像“鹽溶于水”一樣悄然滲入學生心靈。
(作者單位分別為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qū)教育和體育局、張店區(qū)齊悅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