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夢,愿化身太陽鳥,立師德、樹新人,唯望遠方,不問歸期。
——題記
一、最初的夢想
還記得垂髫時期和同伴最喜歡玩的過家家“上課”游戲,大家爭著扮演老師的角色,于是,在巷口,在院子里,在榕樹下,總有那么一位眼神清亮、聲音響亮的小老師,臉上驕傲、滿意的表情像東起的曦光,柔和,不耀眼,卻給黑夜畫上了醒目的句號。我又何嘗不是沖向那片啟蒙的金黃光帶,掙脫身后的愚昧黑影,小心地保護著心中那顆不知名的種子。
還記得小學時老師一筆一畫地書寫,接著黑板上就會出現(xiàn)一個個我們舍不得擦掉的字。課堂上,一個個回味無窮的故事,總被我們在放學時迫不及待地講給家門口的阿嬤聽。那時“老師”是俊杰的代名詞,是我甩掉黑夜奔向光明的力量源泉,心中那顆種子在生根發(fā)芽。
還記得填報大學志愿時,“師范”是我的填報標準,畢業(yè)時,我考取了縣電視臺的記者,然而臨到報到的時候我最終放棄了,因為彼時我們縣的教師招錄方案公布了。在人生選擇的一個個十字路口上,我毫不猶豫地選擇做一名教師,哪怕是非常普通的農村中學教師。早年深埋心中的那顆種子早已生根發(fā)芽,它渴望藍天,渴望長成參天大樹的模樣。這種生生不息的力量給了我辨別未來之路的方向標,指引我一步步踏上三尺講臺。
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三尺講臺,一方天地。十一年時光如白駒過隙,如水流逝。然而歲月改變不了我教育的熱情。我不改初心,追隨著一位位德藝雙馨的前輩,走在自我成長的路上!一張張求知的臉孔,一個個探索的眼神,都讓我不禁想起“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是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育人職責;辦公室里一位位華發(fā)前輩仍孜孜不倦地教研,老花鏡后是堅守的執(zhí)著,讓我理解了人們?yōu)槭裁纯傆谩按盒Q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樣的句子贊美教師,是謂“俯首甘為孺子?!钡姆瞰I精神。教育猶如登山,登鳳凰山、黃山、廬山,風景秀麗自是賞心悅目,可實際上我們總會遇上云山霧海,這抑或令你呼吸困難,但是如果多一點耐心,云終將退,霧隨風散,加以愛的眼光鼓勵它,它終將還你一瀉而下的陽光,到那時,沐浴陽光,傾聽風語,感受春風化雨的美妙,是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愛的教育。
學無止境,習之不息。古有《勸學》《論語》,今有習近平主席的諄諄教誨。前有“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強調學習應該不分身份地位,要不恥下問。后有悲鴻先生的“道在日新,藝亦須日新,新者生機也;不新則死?!彼晕乙蝗缂韧3謱W習的熱情,不斷汲取新知識,借助同科組、兄弟學校的交流,優(yōu)化授課內容,借助網絡、書籍,不斷學習新的教育理念?!抖Y記》曰“茍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商湯王自我勉勵的話語,與我又何嘗不是如此?這些傳統(tǒng)經典語句所蘊含的德厚流光、家國情懷,是我孜孜以求的境界。所以一直勉勵自己勇于創(chuàng)新,爭當教育新人,保持課堂的生機與活力。
盡職盡責,無私奉獻。在大學時,陶行知的“帶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深深烙在心上,“有一分熱放一分光”,不做“人人為我”的嬌老師,爭當“我為人人”的新時代職業(yè)人。往小里看,這是愛崗敬業(yè)、無愧于心。還記得剛剛畢業(yè)參加工作時,學校里的老教師利用放學后的時間義務輔導學生,孩子們簇擁在老教師的周圍的場景。時至今日,我還是固執(zhí)地覺得那黑發(fā)、銀發(fā)是世界上最高貴的黑、銀配色。并且,在往后的時間里,我也將極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幫助學生筑造他們的學業(yè)之夢。往大了看,這是教書育人的師德使命傳承。學生不僅是個體,更是國家的未來,師者愛崗敬業(yè)、無私奉獻,是國家賦予的育人使命。
寬嚴適度,剛柔相濟。孟子把“如時雨化之”排在五教者的首位。剛畢業(yè)時,面對著僅比我小六七歲的孩子,我想以“師道尊嚴”威懾他們,所以上課總是板著臉,不問詳情,一言堂、一刀切。然而不久,我發(fā)現(xiàn)雖然學科任務完成得不錯,但是課堂上氣氛沉悶,課后學生們遇見我也是打完招呼就趕緊繞開,這些讓滿腔熱情的我頓入冰窟,我開始反思:到底是哪里錯了?后來,我明白,我和學生們之間缺乏一種“愛”的情愫。我開始真心實意接納學生,全心全意愛學生。聽他們的傾訴,排解他們的煩惱,高興著他們的進步,表揚著他們的優(yōu)點,也嚴厲指出他們的錯誤,點出他們的懈怠,向他們提出明確的目標,也和他們一起交流觀點,思辨爭鳴……其中的樂趣豈是言語能說得清的!
三、師魂鑄新人
畢業(yè)來到潮安南部的一個小鎮(zhèn)——龍湖鎮(zhèn),在她的東邊,是一條日夜不止的韓江,緩緩流動,水波不興。這個落后的平原小鎮(zhèn),和周邊的發(fā)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人們?yōu)榱松嬅τ诒疾?,有些甚至外出務工,孩子留在家鄉(xiāng)成了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兼職補貼家用,對讀書反而是吊兒郎當?shù)膽B(tài)度。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默默念著“一個都不能少”。
理想總是美好的,現(xiàn)實又是殘酷的。學生無心求學,任教老師也紛紛轉移陣地了,我的身邊刮起了一股“逃離農村”的風氣,許多同事都選擇了更高一級的學校發(fā)展,有些還好心地勸導我到更廣闊的天地去創(chuàng)造更大的人生價值。我選擇了堅守。只要心中有夢——立師德、樹新人,哪里都是廣袤的天地。莊子的蜩、學鳩和大鵬,同在一片天下,但是一個“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一個“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一樣的天,不一樣的高度,源于不一樣的能力,與天無關。所以,我腳踏實地,身體力行,希望能影響到學生,讓他們懂得什么是理想、什么是堅守,做新時代之人!
于是,一次次家訪,我沿著韓江,跨過鐵道口,走在雞鳴犬吠的村路上,把一個個游離于學校之外的孩子喚回。一節(jié)節(jié)課本之外的人文提升課闡釋了人生路不是鮮花鋪就,荊棘雜草相雜其間是必然的,唯內心堅定方能閑庭信步,這些慢慢滋養(yǎng)了少年們的心靈貧瘠之地,漸漸的,這些少年的眼里住進了遠方,而非只有眼前的困頓;閱讀分享課上,我因人而異,根據(jù)不同閱讀水平挑選閱讀書目,于是,后來,課堂上有了一段段慷慨激昂的發(fā)言、聲聲抑揚頓挫的朗誦,少年們開始愛上讀書,醉心于閱讀,意氣風發(fā);我鼓勵他們放下手機,告別網游,于是,運動場上多了一群奔跑的白衣少年,他們說:“老師,聽風在耳邊歌唱真浪漫!”他們不止喜歡上聽風,還喜歡把汗水揮灑在籃球場上,少年們的團結拼搏贏得了一次次喝彩,少年們的澎湃激情點亮了他們的未來人生路……許多許多,少年們的進步,給了我砥礪前行的信念:我是教育者,我驕傲!
白駒過隙,當年課堂上的學生們也已經走出象牙塔,奔赴各崗各業(yè),其中不乏加入杏壇者。大家兢兢業(yè)業(yè),勤勤懇懇,精益求精。每每聽到他們進步的喜訊,總倍感欣慰,“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我心無旁騖,任日月轉換,初心不改,甘守三尺講臺。原想是圓我兒時的夢,不曾想竟能為我們的中國夢添磚加瓦。我是教育者,我驕傲!
習近平總書記說:“三寸粉筆,三尺講臺系國運;一顆丹心,一生秉燭鑄民魂。”讀來宛如圓月朗照的清明,不時有清風徐來。我必當行之以躬,做合格的“四有”好老師和做學生的“四個引路人”。
左邊的韓江徐徐前流,永不停止,右邊通往學校的護堤路上,學生軍上學的方隊絡繹不絕,上課鈴聲長短響起,清脆悅耳。是的,江水不停,樹人不倦!
立師德、樹新人,唯望遠方,不問歸期。
(作者:李斐,系潮州市潮安區(qū)龍湖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