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一本视频_国产中文原创激情_亚洲七七久久综合影_秋霞影院亚洲国产精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主辦
服務熱線:400-811-9908    幫助中心
首頁>正文

用兒童能懂的方式上好思政課

思政課,是為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為學生打好人生底色的關鍵課程,也是教會學生人生的第一課,更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對于處在人生“拔節(jié)孕穗期”的青少年學生而言,思政課就是在他們白紙一樣的心靈中描繪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思想圖景。

好的思政課與好的思政教育應該像鹽,校長須帶領教師一道,把思政課上得有滋有味,讓思政教育如鹽在水,使學生自然而然吸收。在小學階段,站在兒童化立場實施思政課,用兒童能懂的話講述思政課,是讓思政課入腦入心的關鍵路徑。

為增強思政課對學生的吸引力、親和力,在保證思政課思想性前提下,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qū)市橋中心小學積極創(chuàng)新,按照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和認知能力,采用情境式、體驗式、互動式、活動式、探究式等方法,廣泛開展課程主題活動、綜合社會實踐等,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思、學有所成,在思政課中汲取豐富的知識與思想。

走進社會,上好思政課。好的思政課一定要讓學生在時代背景下認識社會、認識國家,拓寬自身視野。在今年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國疫情防控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涌現(xiàn)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抗疫故事,這些都是思政課的生動素材。學校利用這一教育資源,開發(fā)了一系列的抗疫主題思政課,通過廣州電視課堂向全國播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為強化教育效果,學校還設計了“抗疫英雄說”“身邊榜樣說”“衛(wèi)生副校長說”的“抗疫英雄三說”課程,分別由一線抗疫的專家學者,學生家長中抗擊疫情的一線公安、醫(yī)生、社區(qū)工作者以及學校衛(wèi)生副校長為學生講授疫情防控的專業(yè)知識?!叭f”課程不僅讓學生對疫情有深入了解,還為學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增添無窮動力。

貼近生活,上好思政課。好的思政課一定是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在真實的校園生活中得到教育。小學生的生活,尤其具有童真童趣味,與成人認知大不相同。因此,學校根據(jù)學生心理與年齡特征規(guī)定:在每一學期開學的第一天,不上新課,不講評作業(yè),也不催交假期作業(yè),而是統(tǒng)一上一門“年年開學不上課,上課就上體驗課”的主題思政課。這一課,為的是讓學生能自然地從假期休閑狀態(tài)順利過渡到正常學習狀態(tài)。每年的開學日活動各具特色,如通過包餃子、猜燈謎、做年糕、寫對聯(lián)、掛燈籠等具有濃郁傳統(tǒng)文化味的活動開設傳統(tǒng)節(jié)日體驗課,讓學生感受到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博大精深;通過講故事、談感受、寫心得、演經(jīng)歷等具有兒童趣味的方式開設假期社會實踐成果匯報課,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視角來感知國家發(fā)生的翻天覆地變化;通過讀書匯報、才藝展示、家庭秀場、同伴親友團等方式,來展示學生們的社會交往體驗,讓他們明白“讀萬卷書走萬里路”的重要性。

蹲下身子,上好思政課。好的思政課一定是師生彼此尊重、彼此平等、彼此互動的課程,在這種尊重、包容、關愛、平等的關系中,學生能體會到教師的關心、關愛,最終養(yǎng)成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在市橋中心小學,有一門隨時隨地開設的思政課,那就是“見面,老師先問好”課程。通過師德師風教育,學校全體教師端正教書育人觀,將平等的師生關系落實在工作的一言一行中。教師在與學生交往時,會自覺蹲下身子,主動與學生問好。尤其是在學生進校門、進教室、進辦公室的時候,教師都會主動與學生打招呼,主動去關心和呵護學生。這樣一來,一種彌漫全校的平等關系、一種充滿關愛的校園氛圍就自然而然形成了。

增強體驗,上好思政課。好的思政課一定不能是簡單的說教與灌輸,對于兒童來說,說教和灌輸?shù)男Чm得其反。為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讓愛國的種子在學生心中深深植根,學校開設了一門“人人都是升旗手”的體驗式思政課。在這門課中,以情感體驗為切入點,以角色承擔為主要方式,以愛國主義教育為目的,讓全校所有學生都當一次光榮的升旗人物。以往在一些學校,升旗手是個別優(yōu)秀學生的“專利”或是少數(shù)學生的舞臺,其他學生只能在升旗臺下觀看和聆聽,參與感和體驗感較低,也常常會入耳不入心。認真聽六年,不如親身上臺體驗一次。如今,市橋中心小學的每名學生都能體驗到將鮮紅的國旗、鮮艷的校旗升上天空的自豪情感,這種親自參與、親身體驗的課程,也給每一名學生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印記,而愛國主義教育也自然水到渠成。

(作者系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qū)市橋中心小學校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主辦  北京國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運維  

京ICP備10030144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1502002811號

 版權所有 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