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一本视频_国产中文原创激情_亚洲七七久久综合影_秋霞影院亚洲国产精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主辦
服務熱線:400-811-9908    幫助中心
首頁>正文

中國光谷:讓教師“向光生長”

武漢市光谷實驗中學校長馬國新還記得兩年前教師節(jié)的場景。那是一個早晨,學校操場上3000多名師生在微涼的晨風中佇立著,共同期待“溫暖時光、感謝有您”教師節(jié)慶?;顒拥拈_幕。

馬國新用8分鐘講了一段話,題目是“教師成長:忍不住的突破”。

“當我們理解了教育的偉大意義,認同教師職業(yè)的崇高并找到方向,成長總是忍不住的。這正如一粒種子,朝著明亮那方,總會忍不住地突破和生長”。

馬國新這段略顯文藝的話,至今讓許多教師記憶猶新,也激發(fā)著許多教師不斷向上,打破成長的天花板。

新教師快速起步,骨干教師拔節(jié)生長,名優(yōu)教師自成風格,光谷實驗中學教師成長狀態(tài)的縮影,折射出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fā)區(qū)(光谷)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新樣態(tài)”。

“光谷教育因光而生,光谷教師向光生長。鋪設厚實的專業(yè)發(fā)展土壤,教師才有‘忍不住的突破’,教育才有‘看得見的改變’?!睎|湖新技術開發(fā)區(qū)教育局局長楊志霞說。

成長的“煩惱”

人越長大,就越煩惱。

如果只是謀求一個賴以生存的職業(yè),謝嬌大概今天還在從前那所學校里,教著一成不變的書,過著波瀾不驚的生活。

入職第三年時,謝嬌仿佛看見了若干年后“安于現狀”的自己?!半y道我也要這樣度過一生?”自問之余,惶恐中的她開始尋找答案,千里迢迢來到了光谷豹澥第一小學,開啟新的職業(yè)生涯。

不是所有教師都能像謝嬌一樣自我覺醒——青年教師,尤其是新入職教師,如何讓他們看到遠方的曙光?對光谷教育人而言,這是首先要回答的一道難題。

光谷,每12分鐘就誕生一家新企業(yè),每5分鐘就有1人遷入落戶。自2015年以來,區(qū)內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以每年約1萬人的速度增加,學校以每年新開辦3-5所的速度加快建設。近年來,光谷每年新進教師500-600人,一些新建學校甚至全都是新教師。這批新教師若是“失去方向”,光谷教育未來會在何方?

煩惱不獨青年教師有,在成長中的每一個階段,教師都會有不同的煩惱。

已經坐擁“湖北省特級教師”“首批湖北名師工作室主持人”“第二屆荊楚教育名家培養(yǎng)對象”等光環(huán)的光谷第二十一小學教師王華蓉,同樣面臨著困惑:從教30年,下一步如何走出舒適圈?

更有深耕三尺講臺多年的骨干教師在求索中一度迷失,光谷實驗中學數學教師沈占立在教學第三個十年產生了疑惑:數學教育,究竟給學生留下了什么?數學教學,究竟缺少什么?

對一方區(qū)域而言,所有困惑的解決,除了教師“內求諸己”,更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推手與平臺,讓更多人的成長沒有“后顧之憂”——這一切指向了教研機構。

但在2015年前,東湖新技術開發(fā)區(qū)教體局培訓機構屬教文體局內設部門,與當時的教研室處于分割狀態(tài),培訓低效,甚至出現培訓真空。直至2015年8月,東湖新技術開發(fā)區(qū)教育發(fā)展研究院成立,整合了教研室、教科所、電教館、科技站、體衛(wèi)藝站、培訓中心六個二級單位的力量,改變了以前獨自開展活動且成效單一的局面,重新整合內部資源,做到全院一盤棋,使得“研訓教一體化”成為可能。

“以前培訓就是請專家來講一講,現在不光是‘培’,而且要研究如何落地?!睎|湖新技術開發(fā)區(qū)教育發(fā)展研究院培訓部主任朱國斌說。

為教師量身定制成長方案

在東湖新技術開發(fā)區(qū)教育發(fā)展研究院院長沈愛貞看來,教師成長需要“各個擊破”,科學分層能夠有效促進教師轉型。為此,研究院通過對區(qū)域教師進行分層,有針對性地開展“研訓教”活動來發(fā)展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拔覀円砷L一代,成熟一代,引領一代?!鄙驉圬戇@樣期待著。

以新教師培訓為例,為了讓青年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少走彎路,研究院除了推進“青藍工程”,發(fā)放《新教師規(guī)范化訓練手冊》之外,更對教齡滿三年的教師組織開展校、區(qū)兩級“教學設計、教學演示、教學反思、案例分析和綜合展示”等“五項全能”比賽——在許多青年教師的眼中,參加各類賽事已經成為個人成長最重要的通關武器。

青年教師柴曄剛入職區(qū)流芳幼兒園第二天,一位家長站在門口罵他:誰是柴老師?用剪刀剪我孩子的手!盡管經調查之后發(fā)現是誤會,但柴曄心生退意,“感受不到一丁點自己存在的價值”,很想逃離幼兒園。

是“五項全能”比賽讓柴曄受到了鼓舞。在完成《貪吃的哈羅德》教學后,教學園長鄒紅霞驚喜地發(fā)現他“教態(tài)自然、師幼關系融洽”“完全不像一個新教師”?!斑@份評價讓我看到了自己的價值?!辈駮险f。

爾后,柴曄前往上海參加由幼教名師施渫非組織的三天線下培訓?;貋砗?,柴曄坦言,“三天的培訓讓我找到了職業(yè)方向”。自此,他將網上名師的課反復觀摩,一字一句撰寫下來反復揣摩,然后在班級進行實踐并錄像,根據錄像再進行修正。就這樣,他的課在湖北省優(yōu)質課評比中獲得省一等獎一次,武漢市優(yōu)質課評比一等獎四次。

像柴曄這樣的青年教師不在少數。在一路過關斬將中,何橋小學25歲的青年教師趙歡畢業(yè)4年后擔任學校語文教研組長,2018年擔任學校教師發(fā)展中心主任,當年底被評為區(qū)“教壇新秀”。光谷第一小學37歲的青年英語教師李靜,從教15年就成長為區(qū)年度教師、區(qū)小學英語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武漢市學科帶頭人。

如今在東湖新技術開發(fā)區(qū)教育系統,“比、學、趕、幫、超”蔚然成風,一大批青年教師迅速成長。在已經完成的三次“五項全能”比賽中,共有147人獲得區(qū)“五項全能”獎項,有3人獲一等獎,從中產生了130多名區(qū)級教壇新秀。

青年教師拔節(jié)生長的態(tài)勢,也促使骨干教師、名師“更上層樓”。為此,東湖新技術開發(fā)區(qū)教育局于2015年啟動實施“卓越教師后備班培養(yǎng)計劃”,從全區(qū)中小學教師中遴選出40名優(yōu)秀教師,為每個人量身定制培養(yǎng)計劃。三年來成效顯著,探索了一條名師養(yǎng)成的“光谷模式”。

這一培養(yǎng)計劃重在“落地”。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專家組到每位學員所在單位進行需求調研,集中討論與研究,建構了滿足不同需要且具選擇性的卓越養(yǎng)成體系。同時,卓越教師后備班采取“任務驅動”“成果倒逼”等方式,要求每位學員必須完成“四個一”任務,包括出版一本展示光谷名師風采的專著,研究一個市級以上規(guī)劃課題并結題,帶動區(qū)域或本校一批教師主動發(fā)展,完成一個體現個人教學風格的精品案例。

沈占立就是在“四個一”任務驅動下成長的一個典例。卓越后備班三年來的各種高端培訓讓他結識了許多教育教學專家,讓他大開眼界,并促使他不斷凝練自己的教學思想,最終出版了40萬字的教學專著《粉筆留痕》。更讓沈占立自豪的是,現在的他已是光谷本土第一位特級教師。

近年來,沈占立在“成名”之后更把目光轉向遠方,他曾送課到大屋陳、花山、豹澥等邊遠學校,指導工作室和校內外年輕教師的常規(guī)教學和優(yōu)質課比賽。已經發(fā)表300篇教育教學文章的他,在教育寫作上把重心轉移到指導青年教師撰寫教學反思上,每年都有不少教師經他指導在省級報刊上發(fā)表文章。

在光谷成長,又將自己的能量賦予光谷,沈占立說:“如果說我是一棵樹,那么是光谷給了我陽光雨露?!?/p>

更多的“沈占立”還在涌現?!白吭浇處熀髠浒嗯囵B(yǎng)計劃”啟動的前三年里,38位培養(yǎng)對象合力完成教學思想集《卓越路上》,一些學員的作品紛紛結集問世;后備班90人次評上國家級、省級、區(qū)級各類先進,78人次在教師技能大賽中獲一二等獎,發(fā)表論文或文章365篇;近10位學員職務提升至副校長……

對名優(yōu)教師而言,“光谷教育大講壇”則成了他們成長的新平臺,讓名師名校長在家門口就能得到有效鍛煉。

“在打造更多大國名師的宏偉征程中,光谷成功地邁出了第一步?!鄙驉圬懻f。

“讓每個人都在團隊里”

今年疫情期間,在“停課不停學”的政策倡導下,在線教學的部分任務交到了光谷第一小學校長王萍的手中——區(qū)教育局要求一小為全區(qū)學生錄制網上公開課。

這是一項沒有任何經驗可供借鑒的“戰(zhàn)斗”。王萍緊急調動70名教師,迅速組成4個項目組:疫情通報組、空中課堂直播組、學校網上課程組、信息技術保障組。70多個日子,他們分工協作日夜兼程錄制了46節(jié)課,“個中艱辛只自知”,但教師們樂在其中。

“每每想起QQ群里那不分晝夜的全天候研討信息,心中莫名地感動?!蓖跗颊f,“大家的心靠得那么近,手拉得那么緊。從沒想過一人出鏡多人支撐的魔力,從沒發(fā)現團隊如此迷人。”

王萍一直堅信,教師在團隊中才能成長得更快,在光谷一小,各種PBL工作坊、青年教師成長營、教師合唱團等生活社團應有盡有,每個教師都身處不同的組織當中,王萍希望他們有各自不同的“成長線”,最終交匯成一張網,大家在網里收獲成長的喜悅。

“組建團隊”也一直是研究院青睞的策略。為了整合區(qū)域內教師資源,他們通過組建“學科中心組”“卓越教師工作坊”“名師工作室”等方式組建教師團隊,高效融合“研訓教”,提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

名師王華蓉在主持名師工作室期間,帶領工作室成員一起讀書、磨課、寫文章,每個月舉行一次主題活動,工作室邀請教研員一起進行課題研討,比如“志趣數學課”怎么上、核心素養(yǎng)如何滲透在課堂上、如何針對課文的內容進行分組安排等小課題,真正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除了專業(yè)成長,王華蓉還帶領工作室成員享受教育之外的生活,比如每個學期組織工作室成員進行研學旅行,一起參加密室大逃脫、蛋糕房DIY、水上高爾夫等活動,讓老師放松身心。多位“追隨”王華蓉的教師表示,“名師就像一棵大樹,能改善一方環(huán)境,且在枝葉間散發(fā)精彩,我們青年教師就在大樹旁扎根、成長,向大樹靠攏”。

名師工作室的巨大向心力還不止于此?!袄蠲骶招W語文名師工作室”在導師李明菊的帶領下,整合成員資源,與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合作,參與該學院教授潘海燕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項目、語文同課異構項目等,還邀請臺灣臺南大學教授林進材與成員面對面交流。同時,一些工作室還積極“向外分享”,如“舒曉輝英語名師工作室”一行7人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五師為近200名初中英語教師進行暑期培訓,工作室成員與當地教師進行同課異構和個人成長經驗分享,這種“輸出”的經歷讓工作室成員迅速成長。

“讓每個人都在團隊里”,這不是一句虛言,研究院一直致力于促進不同層面的教師之間、學校之間、共同體之間建立比較完善的校校橫向聯動機制,暢通不同層次教師之間的聯系,促進“研訓教一體化”落地生根。為了提高偏遠農村學校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開發(fā)區(qū)建立了“小班化聯盟”,增加偏遠學校教師成長機會,在項目設置、學員分配上給予支持,設立偏遠學校教師工作坊,并在小班化聯盟學校廣泛開展“教育敘事”培訓活動,引導教師將自己教學實踐中的趣事、反思、經驗等記錄下來,鍛煉鄉(xiāng)村教師反思、總結的習慣。

在不同的團隊中,教師們奮勇爭先,不斷磨煉自己的技能,帶來了學校的整體提質。2019年10月,第三方機構對東湖新技術開發(fā)區(qū)21所申報“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示范?!钡慕ㄔO情況展開了全面評估。評估結果認為,參評學校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落地措施得力,不僅有與時俱進的培訓內容,更有不斷創(chuàng)新的培養(yǎng)路徑……

湖北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幾年前到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fā)區(qū)調研教師隊伍建設情況,在實地走訪中被當地教師成長的激情感染。

“東湖新技術開發(fā)區(qū)對教育的重視,老師們積極向上的風貌,都令我非常感動。我認為,湖北基礎教育的主要任務,已經從追求好的辦學條件轉為提升教師隊伍質量上?!痹撠撠熑苏f,東湖新技術開發(fā)區(qū)正是這樣一個“榜樣”。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主辦  北京國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運維  

京ICP備10030144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1502002811號

 版權所有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