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一本视频_国产中文原创激情_亚洲七七久久综合影_秋霞影院亚洲国产精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主辦
服務熱線:400-811-9908    幫助中心
首頁>正文

王世元:教育應凸顯對人的觀照

王世元,北京市朝陽區(qū)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北京市人民政府督學,北京市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體系建設咨詢專家,“理想教育文化”課題組總負責人,著有《教育文化構建的人性基礎》《理想教育文化建構:“合作對話”教育教學范式的理論與實踐》。

減負,是北京市朝陽區(qū)教委一直以來不變的行動主張。

2018年,朝陽區(qū)教委開創(chuàng)性提出構建“理想教育文化”,要讓減負真正落地。4年多來,全區(qū)10所普通中小學作為首批“理想教育文化”課題實驗校,走上了一條減負、提質、增效的“高速路”。作為“理想教育文化”課題的倡導者和總負責人,朝陽區(qū)委教育工委副書記王世元始終把“育人”放在教育首位,給定教師“教學方法論”和學生“個體生長方法論”,力求在更深層面上解決當前教育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困境。

歷任河北遷安一中物理教師、校長、黨總支書記,遷安市教育局副局長,北京市陳經(jīng)綸中學黨總支書記、副校長,到如今的北京市朝陽區(qū)委教育工委副書記,每一次角色轉換都在為王世元的教育改革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實踐場。

多年的從教經(jīng)歷讓王世元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當前我國教育領域存在的眾多問題,歸結起來許多是教育文化問題。“從教書那天起,我就有強烈的改革愿望?!蓖跏涝宦穼嵺`著教育理想,躬身一線,走進學校,觀課議課,與學生對話、合作,傾聽青年教師成長的聲音,這種田野式改革,正像顧明遠先生評價他的著作《教育文化構建的人性基礎》時所說的:“真正做到尊重人類、尊重人性?!?/p>

4年多來,為了實踐自己理想中的教育,王世元更是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深入課題學校觀課議課,每次“靶子課”必到,每次教學研討必到,在他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學校發(fā)生改變,越來越多的教師收獲成長。

新的一年,朝陽區(qū)多年的減負實踐將有怎樣的發(fā)展,“雙減”下的“理想教育文化”有哪些新的變化,我們特別訪問了王世元。

教育文化如何不“空”

中國教師報: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引發(fā)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熱議,從教育文化的角度,您是如何看待“雙減”的?

王世元:朝陽區(qū)教委提出并實施的“理想教育文化”中有三個落地,其中一個落地就是“減輕學生負擔”,這個概念2018年我們就開始實踐了。

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召開,會議再一次明確提出:“堅決克服唯分數(shù)、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指出“辦好教育事業(yè),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為此,國家出臺各類文件,系統(tǒng)完成了教育管理和教育改革的頂層設計。

以我的理解,這次出臺的“雙減”政策不僅顯示政策制定部門層級有較大提高,彰顯了黨和國家對教育的高度關切,而且在文件內容方面更有系統(tǒng)性、針對性,有些內容還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對于切實解決中小學生課業(yè)負擔過重問題有很強的指導性。

中國教師報:為什么減負提了這么多年,學生負擔卻很難減下來?

王世元:其實,我們國家出臺的有關減負的文件非常詳細,但為什么減不下來,這是值得我們教育者思考的問題。我認為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傳統(tǒng)的慣性,“我的老師這么教我,我也這么教學生”。在傳統(tǒng)教育中,似乎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教育就完成了。這實際上是一個誤區(qū)。二是我們的選拔和評價方式?jīng)]有很大的改變,比如一些教育行政部門考核教師仍以學生考試成績?yōu)闃藴实?。當然,近年來,我們已?jīng)在改革評價,不允許公布成績、排名等。三是文件規(guī)定了許多條“不允許”,但是教師應該怎么做沒有詳盡規(guī)定,沒有給教師提供可操作的方法和理論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當下我國已由現(xiàn)代教育進入后現(xiàn)代教育時代。教育應凸顯對人本身的觀照——讓每個人得到充分發(fā)展,即實現(xiàn)由現(xiàn)代教育所追求的“純粹知識教育”向后現(xiàn)代教育所追求的“育人教育價值”轉變。通過“育人價值”的引領,追求全社會對每個人的終極關懷,滿足人們對尊重、民主的需要,對責任擔當、科學精神、審美情趣的需要。如此,凸顯對人精神文化的觀照。

追求教育“育人價值”,本質上是一種教育文化路徑的選擇。而新時代“育人價值”的內涵,就是實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落地,真正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

中國教師報:“理想教育文化”這一理念的核心思想與實踐指導方針是怎樣設計的?

王世元:我們從2018年就開始實踐了。走進課堂,我們發(fā)現(xiàn)青年教師非常需要指導,之前也有“師徒結對”的幫扶,但這種幫扶還是傳統(tǒng)的方式,在教育觀以及教育改革等方面較少進行突破,難以滿足青年教師渴望成長的多樣化需求。4年多來,我們看到了從理想教育課堂走出的青年教師青春洋溢,充滿了生長的力量。

那么對于老教師來說,發(fā)生了怎樣的改變呢?他們中的一些人開始也是排斥的,拒絕改變的,我們也深深地理解他們,所以一直用行動來支持并影響著他們。4年多來,許多老教師從觀望、到認可,再到追隨,他們的變化最令我感慨、感動。

最早我們提出“理想教育文化”時,大家認為是有些“懸空”的,究竟“理想”是什么,抓手和載體在哪里并不知道。校長其實也很苦惱,想方設法激發(fā)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因為我們都知道,只有教師幸福了,學生快樂了,家長才能幸??鞓?,社會才能和諧發(fā)展。這是我們的夢想。

基于此,我們就要把“理想”落地,提出“合作對話”課堂,并將其定位為教師的操作系統(tǒng)。這個操作系統(tǒng)適用于任何學科、學段。這種操作系統(tǒng)背后的支撐一定是“文化”,其目標就是要讓核心素養(yǎng)落地,讓減負落地。

“合作對話”課堂的樣子

中國教師報:為什么您會用“合作對話”來定義和闡釋這種課堂范式?

王世元:這源于我在媒體上看到一篇報道,其中提到“合作式對話代表了人類走向全球化時代最需要把握的一種富有建設性的思維方式”,我一下子想到了師生關系。

師生之間的關系,一定是合作關系,不是對抗關系,也不是成長與被成長的關系。家庭關系也是一樣的,父母與子女不是占有關系,也是合作關系。如果我們的老師和我們的家長都理解并實踐了這樣的關系,我們就成為了合作成長共同體。我所強調的“合作對話”,最重要的一個建構就是打破原有傳統(tǒng)教育當中一個深層次的東西——主客觀關系認識。

原來,我們的教師總把學生當客體。教師是主體,每天都在研究如何“備學生”,教師的任務就是把知識灌輸給客體。后來演變成現(xiàn)象學里邊的“雙主體”,雙主體是什么?學生也是主體,教師也是主體,但這是借助現(xiàn)象學的概念,這個概念適用于社會和成人中的溝通,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我們認為真正揭示學校師生關系的應該是合作成長共同體的關系,而不是主客體關系,也不是雙主體關系。

以此反觀家校關系,有了合作,家校就不會發(fā)生沖突。如果我們師生之間是合作成長共同體,家長與孩子是合作成長共同體,我們都為了孩子的成長,家長與學校還有矛盾嗎?所以,我們重新界定了這樣一個關系。

中國教師報:具體到課堂中,“合作對話”是如何呈現(xiàn)的?

王世元:其實“合作對話”非常簡單,它是一個理念,又是一個操作系統(tǒng)?!昂献鲗υ挕闭n堂范式分為單元備課和課時備課,其中單元備課由7個環(huán)節(jié)組成:(1)建立“合作成長”共同體育人思想。(2)確定單元(模塊)教學目標。(3)明確單元(模塊)主題和次主題。(4)準備單元(模塊)主題和次主題活動。(5)組織單元(模塊)主題和次主題的實施。(6)單元(模塊)知識建構。(7)單元(模塊)教學評估。

“合作對話”課堂教學文案的設計,是教師建立在對單元備課基礎上完成的,是單元教學主題的再分解。一般來說,一個單元或一個模塊的主體由若干次主題構成,而每一個次主題都構成一個課時教學。因此,每個單元或模塊有多少個次主題,就有多少節(jié)課時的教學。每個課時教學也有一個主題,課堂教學的展開就是對次主題的落實。一般說,課時教學的次主題有2-3個。

“合作對話”的課堂教學一開始,其教學主題、教學時間、教學空間就已經(jīng)明確。隨著教師教學的組織,教學主題依次轉化為教學的次主題。教師在教學空間“流動”的同時,重新構建了與學生的空間距離 ,并傳遞一種教育教學藝術。此時,隨著教師這個坐標點的“流動”,教師對學生學的空間不斷進行建構。由此,課堂教學時空充滿了教育的無窮魅力。

我個人感覺,“合作對話”解決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給學生興趣留有了時間和空間,真正的原創(chuàng)是興趣,有了興趣才有了原創(chuàng)。

與此同時我們可以看到,“合作對話”課堂非常講究節(jié)奏性。教育是有節(jié)奏的,有課時的節(jié)奏、單元的節(jié)奏、學期的節(jié)奏、學年的節(jié)奏以及從小學到高中的學段節(jié)奏,按照這樣一個節(jié)奏合拍才是一個美妙的樂章,否則就是混亂的。

中國教師報:我們注意到,您創(chuàng)新使用了一些詞匯,比如您用“擾啟”代替了“啟發(fā)”。

王世元:這是我特別喜歡的一個詞語。我感覺“啟發(fā)”還是帶有居高臨下的意味,但在“合作對話”課堂范式里,我們強調的是師生的平等對話,并且“擾啟”即擾動和啟發(fā),先擾后啟,即通過引入新的信息或情境來啟發(fā)學生內省、質疑和實踐,而教師就是這個信息和情境的引入者、創(chuàng)設者,以此讓學生不再被動地等待著“啟”,而是自主自動地開始學習和思考。只有當學生自主學習開始的時候,才是教育真正發(fā)生的時候。

這不僅僅是一個詞語的變化,我更想以此喚起社會及教育界理念的改變,我們必須主動起來、行動起來,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多學習、思考、提問的情境,學生才能真正成為未來的最佳公民。

建構新時代教育文化場

中國教師報:許多人都特別佩服您的行動力,4年多的時間,雖然公務繁忙,我們注意到您一直去學校聽課,并且頻次非常高。一直以來促使您不斷進行改革實踐的動力是什么?

王世元:因為我想嘗試從“根”上改變教育。而要使這種改變發(fā)生,我認為唯有選擇文化路徑。因為,只有改變人們賦予教育的價值追求,進而形成人們對教育新的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的時候,教育才能發(fā)生根本變化。否則,只能是工匠式的改革、漸進式的改革,難以有實質性突破。教育改革的歷史證明,人們如果不改變傳統(tǒng)教育文化,即賦予教育追求“純粹知識價值”的文化,那么不管教育如何進行課程改革、方法改革、工具改革、管理改革、選拔方式改革、資源配置改革,都難以動搖教育追求“純粹知識價值”的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

教育之所以要改革,是因為人們對教育傳統(tǒng)的價值追求已經(jīng)不適應社會經(jīng)濟、政治、文化、科技發(fā)展的需要,甚至有明顯的阻礙作用。當人們已經(jīng)深刻認識到教育有明顯不足,且對教育明顯不足已經(jīng)達成共識,而又難以克服傳統(tǒng)教育文化所形成的巨大慣性的時候,必須尋找與社會發(fā)展相匹配的新的教育文化。

教育文化建構的關鍵,在于打破傳統(tǒng)教育文化的同時,必須構建與社會經(jīng)濟、政治、文化、科技相適應,且具有新的、清晰的教育路徑、教育方法與教育技術。伴隨人類社會發(fā)展進步,原有教育文化的不足很容易被人們認識到。然而,“文化”又有巨大的慣性。教育文化也不例外,它直接影響著人們追求教育價值的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即一種教育生活。

在不知不覺中建立的教育文化,既適應新時代的社會要求,又有利于從根本上推動我國教育綜合改革。從文化的視角觀察,教育改革的關鍵是著眼于人們賦予教育的價值。傳統(tǒng)教育文化追求的價值是“純粹知識傳授”,這一價值追求決定了教育評價唯分數(shù)、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導向。對此,很難回答教育“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時代之問。因此,人們如果不動搖傳統(tǒng)教育文化價值追求,我國教育綜合改革不僅受制于教育工作者傳統(tǒng)教育文化的束縛,也難以突破從家庭、政府到社會形成的傳統(tǒng)教育文化輿論場。

在揚棄傳統(tǒng)教育文化基礎上,構建新時代教育文化,是教育的根本性改革。雖然不像推廣某種教學模式那樣容易,但教育文化的改變才是更深刻、更持久的。

中國教師報:這也是您為什么提出“理想教育文化”的初衷所在。

王世元:新時代教育文化是“育人”的教育文化,是賦予教育不僅傳授知識、開啟智慧,更要培養(yǎng)人格的文化。具體講,新時代教育文化即“理想教育文化”有三點需要把握,一是以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為著眼點,既重視學習科學知識,也重視學習人文知識,是把“人”擺在教育發(fā)展的核心地位,以此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二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著眼點,實現(xiàn)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社會主義培養(yǎng)“最佳公民”;反過來,讓理想的“最佳公民”社會反哺新時代個體的教育生活。三是以尊重個體差異,讓每個個體都能充分發(fā)展、享受適合的教育為著眼點,從而構建新的教育文化場,為我國教育綜合改革營造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

我相信,如果每一個人經(jīng)過學校教育后都具有尊重意識、民主思想、責任擔當和科學精神,那么這個社會一定是有序的、和諧的、幸福的,我們的教育理想也就實現(xiàn)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主辦  北京國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運維  

京ICP備10030144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1502002811號

 版權所有 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