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一本视频_国产中文原创激情_亚洲七七久久综合影_秋霞影院亚洲国产精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主辦
服務熱線:400-811-9908    幫助中心
首頁>正文

如何更好開展高校黨建工作

 黨務工作者責任意識強不強,直接關系到黨建工作的成敗,因此,加強黨建工作責任意識至關重要。根據(jù)當前高校黨建工作實際情況,強化黨建責任必須在理想信念方面更加堅定,要牢固樹立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理想信念,堅定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符合中國實際的必然選擇。共產黨人要自覺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不懈奮斗,最終必然能夠實現(xiàn)美好的理想。黨務工作者作為發(fā)展黨員教育黨員的組織力量,更應該首先有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

 大力強化宗旨意識,努力踐行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宗旨意識強,責任意識才會強。我們黨的宗旨決定了入黨絕不是為了個人利益,入黨也不能撈到個人好處。既然入了黨,就意味著要把自己的一切獻給黨的事業(yè),永遠把黨的事業(yè)放在第一位,時刻為人民的利益著想,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謀取任何私利和特權。

 必須堅持集體主義原則,強化奉獻精神。中國古代儒家知識分子的典范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成為許多封建士大夫們的座右銘,而我們共產黨人,更應該具有博大胸懷和集體主義精神,更應具有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品格。黨的歷史告訴我們這是我們黨能夠得到群眾擁護、愛戴,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的重要原因。今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不斷推進,改革在不斷深化,社會利益格局開始發(fā)生重大變化,在這種情況下,甘于奉獻、先人后己的集體主義品德更加重要。高校黨務工作者在與師生群眾接觸中,要做到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必須擁有一身正氣,重品行、講原則、不畏權勢,敢于同不良風氣作斗爭。黨建部門面臨著較復雜的矛盾,黨務人員要牢固樹立責任意識。面對可能遇到的不正之風甚至腐敗現(xiàn)象,一定要有堅定的抵御力量。黨務工作者敢于面對各種不正之風,那些不良風氣在黨建工作中就會越來越沒有市場。當然,黨務人員的勇氣來自自身的清正廉潔,來自于自身的浩然正氣,無私則能無畏。

 做好高校黨建工作,必須要有堅強的制度加以保證,才能確保黨建工作取得成效。首先,堅持組織生活會制度和“三會一課”制度。組織生活會制度是黨支部以交流思想、總結經驗教訓、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為中心內容的組織生活制度。健全并嚴格執(zhí)行黨內組織生活會制度,是加強黨的思想作風建設,有效地實施黨內監(jiān)督,改進作風,增強團結,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議有效貫徹執(zhí)行的重要途徑。定期過好組織生活,是黨員教育的基本形式。“三會一課”指支部委員會、黨小組會、支部黨員大會和黨課。“三會一課”制度是黨的基層支部長期堅持的重要制度,是健全黨的組織生活,嚴格黨員管理,加強黨員教育的重要制度。現(xiàn)在部分高校以教學科研任務繁重等為由弱化了“三會一課”制度,影響了高校黨建工作。要嚴格堅持支部黨員大會每季度召開一次;支部委員會和黨小組會每月召開一次;黨課根據(jù)本單位制定的黨員培訓教育計劃執(zhí)行。通過明確活動內容、保證活動時間和提高活動質量等措施,達到提高黨員組織觀念和教育管理的目的。其次,嚴格黨員民主評議制度。民主評議黨員制度是黨的基層組織按照中央組織部《關于建立民主評議黨員制度的意見》的規(guī)定,定期組織黨員開展民主評議的一項制度。建立民主評議黨員制度,是從嚴治黨,提高黨員素質的一項重要措施,是通過對黨員正面教育、自我教育和黨內外群眾的評議,以及黨組織的考核,對每個黨員在各項工作中的表現(xiàn)和作用做出客觀的評價,并通過組織措施,達到激勵黨員,純潔組織,整頓隊伍的目的。通過民主評議和組織考察,檢查和評價黨員在學院改革和建設中發(fā)揮先鋒模范作用的情況,表彰優(yōu)秀黨員,妥善處置不合格黨員,提高黨員素質,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民主評議工作融教育、管理和監(jiān)督于一體,建立黨員目標管理制度,從制度上加強對黨員的約束。認真落實黨員管理目標,明確目標完成的期限,并把考評結果作為黨員預備期考核、轉正或評優(yōu)的重要依據(jù)。再次,建立黨員監(jiān)督機制和科學的考評機制。通過組織生活會、民主生活會的形式,在黨員中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確保黨內生活的落實和質量提高。實行黨建工作評估制,完善“評優(yōu)評先”和工作考核制度,把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實際成效作為考核和衡量高?;鶎狱h組織建設的主要指標,使黨建工作能緊緊圍繞學校中心工作,主動地、規(guī)范地、實實在在地開展。

 建立完善黨建工作目標責任制。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指出“要落實黨建工作責任制”,這是強化管黨意識、落實管黨職責的有力舉措,是基層黨建工作常抓不懈的重要保證。實行黨委、黨總支、黨支部三位一體、互相銜接的責任體系,為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制定科學的目標責任,并形成一把手親自抓、一級抓一級、一級促一級的黨建工作格局。

 切實加強黨建工作隊伍建設,是黨在高校各項方針、政策得以落實的重要保證。長期以來,高校廣大黨務工作者盡職盡責,任勞任怨,為加強高校黨的建設、促進高校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做出了重要貢獻。實踐證明,這支隊伍的素質是好的,是值得信賴的,是有戰(zhàn)斗力的。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改革的不斷深入,進一步提升黨建工作隊伍的整體素質,迫在眉睫。首先,要按照德才兼?zhèn)浜蛯<娼Y合的原則,選拔和吸引更多政治素質高、思想作風好、熱愛黨務工作、善于做群眾工作、具有較高學術造詣和較強組織管理能力的黨員干部和教師從事黨務工作,特別是要配強黨總支書記和支部書記。

 其次,要加強黨務干部隊伍建設,以適應新形勢發(fā)展的需要為目標,注重培養(yǎng)有所專長,視野開闊,知識面寬,思想境界高的黨務工作者。通過加強政治理論、黨建業(yè)務和經濟常識、專業(yè)技術、行業(yè)法規(guī)等知識的學習,使高校黨務工作者的知識面、政治素質以及業(yè)務水平得到拓展和提高。最后,要注重關心愛護,尊重和肯定高校黨務干部的工作,在業(yè)務培訓、職稱評定、評優(yōu)評先等方面,充分考慮他們的具體情況和實際貢獻,落實各項政策待遇,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使他們工作有條件、干事有平臺、發(fā)展有空間,最大限度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加強黨建工作,除了需要加強內涵建設之外,還需要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良好的校園文化能夠為黨建工作提供很好的平臺,同時,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網(wǎng)絡文化的興起也為黨建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新時期加強高校黨建工作需要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同時也要學會利用好網(wǎng)絡傳播工具。

 高校黨建處在特定的校園文化中,校園文化建設是創(chuàng)新黨建工作的生活和環(huán)境支撐點。首先,充分利用校園文化活動搭建平臺,可以在高校黨建工作載體方面獲得更大空間。高校往往有著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和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把高校黨建工作與高校的學術、文藝、體育、社會實踐等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緊密結合起來,可以使黨建活動不再單調、機械和形式化,使其形式更加生動活潑、內容更加豐富多彩,這樣可以提高對高校廣大師生的吸引力,更容易被接受,從而使高校師生的政治信仰在潛移默中得到強化,師生錯誤觀念得到有效糾正,思想政治素質得到提高,實現(xiàn)潤物無聲的良好效果。其次,校園文化客觀上能夠創(chuàng)造出良好的教書育人環(huán)境,為高校黨建工作提供出良好的文化因素。良好的的校園文化氛圍是大學特有的,是大學具備吸引力的重要原因,大學校園環(huán)境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內涵,可以通過在校園里為優(yōu)秀共產黨員立雕像,比如在醫(yī)學院校立白求恩同志、華益慰同志的雕像,利用周末時間安排播放愛國影片,舉辦紅歌會等形式,獲得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使高校廣大師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得到提升,黨員師生的黨性得到增強,非黨員師生增強對黨的感情,主動向黨組織靠攏。把高校黨建工作與校園文化環(huán)境融為一體,黨建工作將具備更強有力的力量,高校廣大師生會更自覺的堅定跟黨走的信念,黨建工作效果無形中得到極大加強。

 積極構筑校園網(wǎng)絡平臺,開辟高校黨建工作新陣地。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得到越來越多的廣泛應用,通過網(wǎng)絡進行信息的交流與獲取已日益成為人們的首選。網(wǎng)絡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恰當運用可以有效發(fā)揮網(wǎng)絡技術的各種優(yōu)勢,促進人的發(fā)展;而運用不當則會妨礙人的健康發(fā)展,甚至會毒害人的心靈。與此同時,高校作為網(wǎng)絡普及率較高的地點,網(wǎng)絡也給黨建工作帶來新的發(fā)展機遇。當前,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和形勢的變化,黨建工作引入網(wǎng)絡已是勢在必行。運用網(wǎng)絡這一黨建新平臺,除了增加了黨建的新途徑外,還有利于高校師生通過網(wǎng)絡互動平臺溝通思想、抒發(fā)情感、解決問題,也可以使各黨支部通過網(wǎng)絡交流經驗、相互學習、相互促進,高校黨建工作應抓住機遇,順應時代潮流與時俱進地做好高校黨的建設這一關系到我國高等教育未來的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主辦  北京國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運維  

京ICP備10030144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1502002811號

 版權所有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