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一本视频_国产中文原创激情_亚洲七七久久综合影_秋霞影院亚洲国产精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主辦
服務熱線:400-811-9908    幫助中心
首頁>正文

“沉默"也是一種教育

 [案例背景]

我校學生張軍經(jīng)常偷錢買煙抽,受到過記過處分,但他并沒有由此改掉這一壞習慣。我?guī)状渭以L,家長都說他們也束手無策,我?guī)捉?jīng)教化,甚至與其大發(fā)雷霆,終不見效,結(jié)果該生體內(nèi)產(chǎn)生了抗體,抱有破罐破摔的態(tài)度,無論你再怎么說,他都一言不發(fā),表現(xiàn)出滿不在乎的樣子。有一天下午,張軍在放學的路上抽煙,恰巧被我撞見。于是,他急忙把煙扔掉,低下頭,拘謹?shù)卣局?,準備挨我批評。不知怎的,是我對該生不抱任何希望懶得再次說他,還是想吊其胃口要耍耍他,總之我沒有訓斥他,而是用眼睛凝望他足足有三分鐘,便一聲不吱地離開了。而后兩三天,對于這件事,我都只字未提,沒過多久,張軍撐不住勁兒了,主動來向我承認錯誤。為此,我驚詫萬分。

[案例分析]

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通過找張軍同學談話、查閱相關資料,我百思終得其解。

為什么我對張軍同學幾經(jīng)教化,甚至與其大發(fā)雷霆,終不見效?原因是:刺激過強,過多或作用時間過久,神經(jīng)細胞不但不能引起興奮,反而會超限抑制。面對犯類似錯誤的學生,反復強調(diào)固然有助于記憶,但一種刺激如果反復持續(xù)作用于人,人就會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產(chǎn)生適應,會漸漸麻木起來,也就不會有什么刺激效應了。面對犯類似錯誤的學生,教師往往容易感情沖動,大聲訓斥、指責。如此,被訓斥者丟了情面,傷了自尊,會產(chǎn)生抵觸情緒,會抱有破罐破摔的態(tài)度,教師的話語會變得難以接受。

為什么我對張軍同學抱以“沉默”的態(tài)度時,他卻主動來向我承認錯誤?原因是:張軍在放學的路上抽煙,恰巧被我撞見,在被老師發(fā)現(xiàn)的一剎那,他的心情是何等緊張,他是多么地無地自容,他低下頭,拘謹?shù)卣局?,準備著挨訓。然而等來的卻是老師出乎尋常的“沉默”,他由緊張到詫異,由詫異到反思,由反思到愧疚,該生在自我反省中認識到了自己的問題,最后主動向老師承認了錯誤。

[輔導過程]

為了讓張軍徹底把煙戒掉,我趁熱打鐵,制訂了使其戒煙的輔導方案。

1.與張軍同學談話,分析導致其抽煙的心理因素。俗話說,治標先治本,尋求該生吸煙的心理病因顯得十分重要。在與張軍的交談中,我找出了其吸煙的心理誘因,歸納如下:(1)追求派頭和成人感的心理。(2)對科學宣傳的懷疑心理。(3)尋求心理寄托。

2.通過翻閱資料,我對這幾種心理一一對應地進行了剖析,發(fā)現(xiàn)帶有一定的普遍性。(1)少年時期是自我意識迅猛增長的時期,幾乎從少年時代開始,許多學生就感覺自己是個“大人”了。這種強烈的成人感和獨立感,使他們把吸煙當做成熟的標志,迫不及待地叼起了煙,以此方式證明自己已長大成人。(2)“吸煙有百害而無一利”,這一點幾乎人人都知道,但是有些青少年卻認為:那么多人吸煙,不是都活得挺好的嗎?也沒見誰吸煙吸死了。在這種心理支配下,一些未成年人不加防范地成了“小煙民”。(3)學習成績不理想、與同學關系不和諧、家里父母吵架或被父母責罵,使青少年的心理支撐點逐漸變?nèi)?,需要尋求新的寄托,就是借吸煙解愁?/p>

3.與張軍一起上網(wǎng)查閱相關資料,共同認識吸煙的危害。網(wǎng)上資料顯示:煙草中含有的大量尼古丁,對腦神經(jīng)有毒害,它會使學生記憶力減退、精神不振、學習成績下降,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吸煙學生的學習成績比不吸煙的學生低。再有,青少年正處在性發(fā)育的關鍵時期,吸煙使睪丸酮分泌下降20%-30%,使精子減少和畸形。此外,青少年吸煙還會使冠心病、高血壓病和腫瘤的發(fā)病年齡提前。由于青少年時期各系統(tǒng)和器官的發(fā)育尚不完善,功能尚不健全,抵抗力弱,與成人相比吸煙的危害就更大。有關資料表明,吸煙年齡越小,對健康的危害越嚴重。張軍看了相關資料后,深有感觸地說,吸煙所造成的后果簡直讓他觸目驚心,這時,我便不失時機地要求他徹底戒煙。

4.向張軍介紹輕松戒煙的方法。(1)戒煙者戒煙后往往感覺“無事可做”,這時,可在工作場所或家里放一些口香糖、瓜子、水果等,使其不至于感到“空虛”。(2)扔掉吸煙用具,諸如打火機、煙灰缸、香煙,減少吸煙者的“條件反射”。(3)參加切實可行的體育運動或多花點時間從事其他有趣味有意義的活動,這樣可轉(zhuǎn)移注意力,使情緒穩(wěn)定而持久。(4)持之以恒,要經(jīng)受住重吸煙的考驗,戒煙后又吸了一口或一只煙不等于戒煙失敗,要仔細找出原因,避免重犯。

5.家訪時,明確向家長提出不要以為學校教育孩子不應抽煙就夠了。隨著現(xiàn)代社會經(jīng)濟與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再不能把教育理解為單一的學校教育,應把教育理解為一個整體。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是這個整體中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有機組成部分。其實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學校教育只有與家長的緊密配合,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當孩子還未成年時,家長有責任關心孩子的健康,制止孩子的不良行為,積極引導他們健康發(fā)展。家長首先應做到自己不抽煙,有了吸煙嗜好應戒煙,作孩子的表率,并且應對孩子講解吸煙的危害,讓孩子了解什么才叫行為美,因為這個時期是孩子能否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

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張軍同學真的把煙徹底戒掉了。

[教育反思]

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張軍的轉(zhuǎn)變說明,學生做錯事,我們教育工作者最好保持“沉默”,采用低調(diào)處理的方式,避免師生間的正面沖突,留有寬松的時間,讓雙方都用冷靜的頭腦去思考問題,受教育者只有心服口服,才會自覺地改正錯誤,走上健康成長的道路。

這使我聯(lián)想起很多類似的事情:中午靜校時間幾個學生在教室里大聲喧嘩,我走進教室站到講臺上,喧嘩聲沒了;期中期末考試,有個學生想要抄襲,我走到他跟前,該生便低下頭繼續(xù)答題了……我想,大部分學生大都能自覺認識錯誤,并且以后大都不再犯,該省則省,無聲勝過有聲,這就是“沉默”教育,“沉默”教育才能達到使學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德國著名演講家海因?雷曼麥說過:“用暗示的方式說出嚴肅的真理,比直截了當提出更能為人接受。”俗話說:“雄辯是銀,沉默是金”。對犯錯誤的同學,老師不能一味責怪、訓斥、謾罵,以至于橫眉怒目,望之興嘆,撒手不管這些都是不可取的,這樣做表面上看學生是檢討了自己的錯誤,保證今后不犯,但實際上有的是口服心不服,有的則是敷衍眼前,學生沒有從根本上受到教育。學生不是敵人,他們還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成人都難免犯錯誤,更何況是孩子們。因此,“沉默”比訓斥更能感化學生,更有利于學生接受教育。

保持“沉默”說明教師心里裝著學生,愛生的情感不為自己的情緒所左右,不因自己的惱怒而動搖。教師沒日沒夜、苦口婆心地進行教育疏導,難道不正是為了使學生少犯錯誤、有所進步嗎?在這個過程中,想靠發(fā)怒來達到目的,實在是不足取。教師發(fā)怒之時,對學生就不那么尊重了,往往無所顧及,出現(xiàn)過激的言行。這個時候,教師如果能夠保持冷靜,就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的某些弱點,用理智戰(zhàn)勝情感,就可以清醒地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教師如若總能在一顰一笑或娓娓而談中使問題得到妥善解決,真可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了。

“沉默”是無聲的語言。雖沒有言語,老師的“沉默”卻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省的機會;雖沒有言語,教師的“沉默”卻保護了學生那極強的自尊心。同時,這種“沉默”為教師贏得了自身在學生心目中的信譽,維護了教師的良好形象,維護了教師的尊嚴。由于學生對老師心存好感,自會自省,自會主動承認錯誤。這種“沉默”教育實質(zhì)上就是對學生的一種內(nèi)在心理感化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自尊,自愛的品質(zhì)教育。老師在工作中,適當?shù)剡\用“沉默”,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經(jīng)驗]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當你因?qū)W生的過失發(fā)怒時,保持“沉默”,就能解決很多原先似乎無法解決的疑難問題,這是經(jīng)驗之談,也是一劑專治“惱怒癥”的良藥。

教育學生,盡量要保持“沉默”,給學生留有創(chuàng)造、思考、領悟的空間,激勵學生廣泛地想象、主動地發(fā)揮、自覺地行動、深刻地領會,從中受到啟迪,提高覺悟,增長才干。由此可見,我們教師多一份沉默,少一點急噪,多一點指導,少一些斥責,效果會好些。在教育教學工作實踐中,我不失時機地進行“沉默”教育,確實收到了不錯的效果。李杉同學,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父親在外地打工,家里由奶奶照顧,由于奶奶對他寵愛,使他從小養(yǎng)成了一些小毛病,上課經(jīng)常睡覺或搞小動作,但我從教室后門窗戶看到他的不良行為時,就讓班里離他近的同學提示他,讓他知道我的存在,當他注意到我的時候,我很少用語言進行提醒,大多是默默地投去一個責備的目光。我認為,這樣既做到了不容忍錯誤,又尊重了學生的人格,學生感到的不僅是責備,還有關懷。另外,我在用眼神表達感情時,多向?qū)W生投以期待的目光,暗示學生只要努力,就能夠取得成功。“沉默”是管理經(jīng)驗的沉積,也是管理藝術的結(jié)晶。我們教育工作者在此方面需要不斷地去學習和探索,才能有所得有所成。

作為教育工作者,要遵循著“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原則,我們應用“沉默”這種特有的方式淡化矛盾,緩解沖突,而這“沉默”的背后,醞釀了多么醇正的師生感情,又穿透了多么深刻的教育哲理,教育中的“沉默”難道不正是一種愛生的具體表現(xiàn)嗎?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主辦  北京國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運維  

京ICP備10030144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1502002811號

 版權所有 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