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一本视频_国产中文原创激情_亚洲七七久久综合影_秋霞影院亚洲国产精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主辦
服務熱線:400-811-9908    幫助中心
首頁>正文

以提問為契機,提高課堂效益

時下,中國的教育教學改革如火如荼,各級各類學校都在推行課堂改革,打造高效課堂,各種模式的課堂不勝枚舉,像我校這類地處農村、文化欠發(fā)達、教師教改意識淡薄、觀念滯后的學校,想像山東杜郎口那樣顛覆我們的課堂,肯定是做不到的,能仿照山東昌樂二中的模式上課也只能寄希望于少數(shù)教師,但是那些名校成功的光環(huán)實在太耀眼,那一串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變化、讓人大跌眼睛的比較數(shù)據(jù),讓我們的領導、教師很震撼,作為一所在當?shù)啬巳卸加忻麣獾膶W校,固步自封,甘拜下風不是任何一個老師所愿意看到的,于是領導層、骨干教師思考分析再學習再思考,認為名校課改真諦在于踐行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以學生為中心就是圍繞學生做文章,學生、老師、教材三者間最有效的橋梁就是“問題”,高質量的有效的提問,能激發(fā)學生的思想,引發(fā)學習興趣,學生想學才是學好的保證。我們認為強化問題意識,是打造高效課堂的金鑰匙。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更困難’

一、重視導入提問,把學生引入一個新奇有趣的學習氛圍中

面對新課,一般學生往往不感興趣,因為他大腦皮層沒有信息,特別是新課離學生生活實際相差較遠,學生更是感到沒趣,有經驗的老師很注重這個環(huán)節(jié),讓新知與舊知自然接軌,讓學生自然亢奮起來。

一位語文老師上《 奇妙的夸張》一課,一走進課堂,就把成龍的畫像投影出來,問學生這兩張畫像是誰?區(qū)別在哪里,學生答出,是一個人,但是一個鼻子很大,一個鼻子很小,他的鼻子原本有這么大?為什么要畫這么大?這運用了什么方法?然后自然引出課題,《奇妙的夸張》,這種導入有趣、避免了呆板。

又如某老師在講“滑動變阻器”時,他先提出了“亮度可調節(jié)的臺燈是如何實現(xiàn)改變亮度的”這樣一個問題,同時為了讓學生更容易理解題意,他又展示電路、電源、開關、燈、長鉛筆芯進行串聯(lián)。接著,老師邊合上開關邊提問“比如說,這個小燈泡,如果我想改變她的亮度,應該采取什么措施?。?rdquo;根據(jù)舊知識,學生又很快答出來了“改變電壓或者電阻”。緊接著老師又進一步提問“如果改變電流的大小,要采取什么措施呢?”,根據(jù)舊知識,學生又很快的答出了“改變電壓或電阻。”學生又輕松的回答出了可以改變電阻的材料,長度、粗細或者溫度等等方法。老師又問:“那么這些因素中,最容易改變的是哪一樣呢?”學生自然回答長度,這時,老師就請學生上臺演示利用夾子改變接入電路中鉛筆芯的長度來調節(jié)小燈泡的亮度,進而提出了滑動變阻器的構造特點和用途,很自然地導入了新課。

二、靈活駕馭課程進行間提問,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fā)探索熱情,提高教學效果

我們的老師在課堂上不是沒有提問,只是提問要么淺顯,要么單調缺乏層次感、趣味性,如“好不好”“對不對”等這些問題,不能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不能激起他們的探究欲望。古人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就是要求老師在課堂上提問時應有意識,有目的地設置問題情境,從而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起他們的探究愿望。具有啟發(fā)性的提問不僅能夠積極的發(fā)揮老師的主導作用,及時調節(jié)教學進程,活躍課堂氣氛,增進師生感情,促進課堂教學流暢,而且能夠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1.裝糊涂的啟發(fā)式提問

例如,《在講我的叔叔于勒》這篇文章時,對誰是主人公這個問題,就可使用這種方法。老師假裝糊涂地問道:“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誰???” 此問題一出,學生不假思索的回答,“是于勒”,老師又順著學生的思路問下去:“這么說,塑造菲利普夫婦,就是為刻畫于勒這個人物服務的吧?”他們是次要人物。“此時學生中出現(xiàn)了兩種不同的意見,老師仍然裝糊涂,又問:“寫于勒是為了揭露當時社會的世態(tài)炎涼,又刻畫了菲利普夫婦,揭露了人與人之間金錢 關系,這兩種人都用一樣多的筆墨去寫,表現(xiàn)了兩個主題,所以他們都是主人公,對吧 ?”提到主題,學生自然而然的會想到文章的主題是揭露資本主義金錢的罪惡,所以,菲利普夫婦是主人公,,而于勒只是個線索人物,這是個分析過程,老師只是旁敲側擊的引導作用,對文章的理解則是通過學生自己的分析來完成的。

2.連續(xù)啟發(fā)式提問

所謂連續(xù)啟發(fā)式提問,是對一個問題的連續(xù)性提問,它是促使學生的思維拓寬和加深的一個有效途徑。

例如,講《狼》這篇課文時,老師可以這樣提出問題:“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字的用法是什么?”有的學生會譯成“像狗一樣坐著 ”是名詞用作動詞,此時老師可以接著追問下去,“那 ‘坐’  是什么意思呢?”這樣效果會更好。

三、用好總結性提問,深化課堂內容層次,培養(yǎng)學生遷移能力

課堂結束,一般老師會簡要重復這節(jié)課所講的內容,有經驗的老師他們會抓住這最后的幾分鐘進行總結性提問,,從而深化課堂內容,造成余音繞梁三日的效果。比如,“這篇課文除了作者本人想要表達的意思以外,對我們當今社會中的某些現(xiàn)象有沒有現(xiàn)實意義?”“我們今天學的勾股定律,在生活中有哪些用處”?這種總結性提問讓本堂課不止局限于這一節(jié)課,而是把知識和生活聯(lián)系起來,杜威 把課堂教學的概括為三種,最差的是教這一節(jié)課只局限于這節(jié)課,一般的要把這節(jié)課和別的科目聯(lián)系,最好的,是知識和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我想這種課應該屬于第三類課。

四、把握提問的導向性、啟發(fā)性,提高思維的效益

提問必須指向明確,不能含糊其辭,模棱兩可,否則提的問題學生將不容易作答,如一位老師在教“面積”的概念前,先復習“周長”的概念,這時教師問:“課桌面的周長是哪個部分?課桌面是哪個部分?”結果學生回答這兩個問題都是用手一摸桌面了事,可見學生回答的不太理想。這時,該教師覺得問題缺乏導向性,就馬上改問為:“課桌面的周長是哪幾條邊的和?課桌面是哪個部分?”至此學生認識周長就集中在“幾條邊”這個要點上,較好的分清了“周長”和“課桌面”這兩個不同的概念,提高了學生思維的效益。

一個較好的問題必須具有啟發(fā)性的,啟發(fā)性的問題應該具備下列條件。問題本身是學生未知的新問題,且體現(xiàn)教學的重點內容,與學生的認識能力、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水平相適應,不過難也不過易,是他們跳一跳后能摘到的“桃子”。

某老師教《蜀相》時,提了這個問題,詩句“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借助哪兩個字描寫了武侯寺荒涼景色?經過思考,詩的大意出來了:碧草照映臺階呈現(xiàn)自然的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囀鳴唱。接著又問,如果去掉“自”和“空”兩個字,詩的大意又怎樣?答案自然就出來了。

一堂課有高質量的問題讓學生去思考、去討論,既有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又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每一堂課都成為有效課堂甚至高效課堂,這樣,在不顛覆原有課堂模式的情況下,學生的能力能得以真正的提高,教學質量也能不段跟進。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主辦  北京國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運維  

京ICP備10030144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1502002811號

 版權所有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