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明水凈夜來霜,數(shù)樹深紅出淺黃。”
秋冬之交的北京,氣溫稍稍有一些寒。但,那種紅與黃的落葉,是我喜歡的景致,從南方到北方,依然美的耀眼,美得有內涵。
走進北京大興區(qū)清源北路16號的國家教育行政學院,這樣一所不是大學的大學,更覺得這種美的內涵,在延伸、在浸潤。
作為五十年代毛澤東主席批準創(chuàng)辦我國教育系統(tǒng)最高的教育干部培訓院校,其教育碩果與國際影響可想而知,但就歷任學院院長也叫人仰慕不已,董純才、張承先、何東昌、李鐵映、朱開軒、陳至立、周濟、袁貴仁等,都是教育部長呀。
今日的開辦儀式、高端報告,還有我們教育家培養(yǎng)工程班的破冰之旅。更是覺得此行對教育之美,有一定的學習深度、收獲深度。
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司長王定華,首先以《我國基礎教育新任務與學校品質的提升》為題,給我們分析了當今中國的“四化”形勢:工業(yè)化、信息化、城鎮(zhèn)化、農(nóng)業(yè)現(xiàn)代化,它使我們的基礎教育面臨著更多的挑戰(zhàn),比如出現(xiàn)了三“更”:變化更迅速、任務更艱巨、改革更復雜。所以,我們的教育就面臨了許多新的任務,我們全國的1050萬中小學教師與校長也面臨著新的提升要求。
比如,我們要做好教師,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老師的愛,包括愛崗位、愛學生,也包括愛一切美好事物。這種詮釋非常到位,有色彩。
王司長還告訴我們,在完成學校的標準化、特色化之后,我們干什么呢?就是提升學校品質!2015年教育部要在安徽合肥、江西贛州、云南普洱等地試點基礎教育學校的品質提升,做好學校文化的凝聚工程、特色課程的構建工程、學生素質提升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等。
我們說,任何一個報告,都是以其教育思想作為支撐的,王司長的報告,思考與思想的深度是以娓娓道來的方式呈現(xiàn)的,難怪最后教育部中小學校長園長國家級培訓管理辦公室負責人于維濤博士贊之為“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
本次研修班提出:深度學習、個性化研修、高端引領。整整一天,這種高端的引領確實是一個接著一個。
華師大教授、博導戚業(yè)國,《社會轉型中基礎教育改革與學校創(chuàng)新發(fā)展》,戚教授以馬云為例,說明當今世界最為重要的財富來源是“創(chuàng)新”。他還分析,在教育與社會關系上,社會變革是自變量,教育改革是因變量,教育改革的根本動因是社會需要的變化。
戚教授強調,我國現(xiàn)階段基礎教育存在缺乏選擇性,不關心學習的意義與價值的問題:“精英教育”資源不足,“普及教育”資源過剩,對高端創(chuàng)新人才采用相同的基礎教育模式等。戚教授認為,改革開放后的教育服務于“中國制造”是非常成功的,但今天面臨轉型要服務于“中國創(chuàng)造”的現(xiàn)實需要,教育就有必要轉型發(fā)展。
過去的成功,往往成為今后前進的包袱。道理說得有些力透紙背!
臨了,他還拋給了我們一個問題: 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技術給教育帶來了許多變化,尤其是現(xiàn)代技術使教育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我們的教育應該怎樣應對?
《詩經(jīng).衛(wèi)風.淇奧》中一一句話:“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覺得,這,可是需要我們好好研討的問題。
《學記》中有這樣一句千古名言: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意思是說,如果學習中缺乏學友之間的交流切磋,就必然會導致知識狹隘,見識短淺。
晚上的破冰之旅很能印證這句話,小組的20分鐘合作創(chuàng)意,五分鐘共享,三分鐘點評,使火化瞬間迸發(fā),同伴配合,又使交流呈現(xiàn)更上一層。
今天雖是第一天,但那種來自于部級專家的教育思想內涵已經(jīng)給我們以感染、給我們以鞭與策。
“傾聽、感悟、分享、踐行”,正如我在代表小組與大家分享說的那樣。這條教育思考與踐行的路是曲折的,但我們會堅定地走下去,踐行漸遠,慢慢地,漸入佳境。
李白的《秋登宣城謝脁北樓》中有詩句“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我卻看的是,人間炊煙裊裊升起,自然而純樸,桔、柚樹、梧桐葉片片落大地,金黃靜美,道法自然,成熟至秋實。這不是一種教育者研修的境界嗎!
當你如高端專家所講,以罕見的熱情,堅忍不拔的毅力,自我提升,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與風格時,本詩的前兩句境界便會出來:“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如此,美得明麗,美得多彩!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主辦 北京國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運維
京ICP備10030144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1502002811號
版權所有 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載